黑龙江齐齐哈尔有一位86岁的老爷爷,近日他劝说自己39岁的孙女不要生孩子的视频在网络热传。
“你要有孩子你啥不得管呢?吃喝拉撒睡,念书上学你管不管?这牵扯你多大精力?完了你还不一定能指上。”这个视频在网络引起了共鸣,对那些辅导孩子做作业到半夜,最后气得累得抬不起头来的年轻父母,这或许是共同的想法。当然,对那些把孩子养大后,一年到头难得回来看望自己一次的父母,更是发自肺腑的痛苦心声。
这说明了在这些父母眼里,付出与回报是不对等的。
怎么可能对等呢?古来不就有“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句话吗?这句话当然是站在子女角度,抒发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情,他们对自己无法回报父母万分之一的付出感到惭愧。
可是物种要延续,人类要发展,生孩子爱孩子的本能,隐藏在人类的基因里。当自己的怀里有了一个弱小的生命,嘟嘟着小嘴眼巴巴地望着你时,估计你此时内心充满的都是如何让他吃饱穿暖,如何读上最好的大学,如何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这样,这个以前从未在你生命里出现过的小东西,从此把控了你的人生。
从此,九死而不悔,在这条路上奋斗下去。
如果有人说,“我只想他好,我不需要回报。”这大概率是假话,说这话的人要么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人性,要么是境界奇高,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需要回报的。这不,这位86岁的老爷爷劝孙女不生孩子的视频不就是一个缩影么?在他眼里,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啊。
当然,生不生孩子是个人自由。我的想法是,孩子还是要生的,从大处讲,是为了人类不能灭绝,从小处讲,是我们还能够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
当有了孩子后,做个60分左右的父母就行了。剩下30分精力给自己,不要在生命过程中丢失了自己,还要留20分的关爱给父母,因为当年他们也这样为我们而付出。
今日头条上有一个问答,“接到自己亲妈的电话,感觉不是温馨,而是恐惧,厌恶和崩溃,悲哀吗?”这个问题有一千多人回答,我略微浏览了一下,居然绝大部分答题者是有同感,他们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烦恼。从他们笔下能感觉出他们的无可奈何,母亲们的那种以爱为名,以孝为名的管制,索取和骚扰,令这些答题者感到压抑愤怒,却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可都是世间最亲的人。为何子女不想接电话,不想见他们?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年轻时付出太多,不管孩子是否需要,他们就以爱之名只管付出,等到自己年纪大了,就渴望自己当年的付出有回报。
大部分孩子都会尽其所能照顾父母的,但他们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想法,但是当年自认为付出很多的母亲们,总感欲求不满,就不停的打电话给孩子,令孩子的压力巨大。
所以,现在的父母们,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关爱一下自己,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然自己多年后内心会感到亏空。不少父母仔孩子成人后,为了让他们关注自己,就易做些出格的事情,让孩子们倍感压力。
不要把精力全放孩子身上,学着关照自己,给自己一点爱,这也是为了孩子。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