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有首非常有名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对于前俩句的解释历来是这样的: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昨天晚上见到很明的月亮(前天是超级月亮)从淡淡的云丝中穿过,就像月亮表面被一层轻柔的细纱罩着,给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清凉,一丝柔美。当时脑海中立马冒出了“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意境。
可是上网查了原文是“沙”而非“纱”。于是就在想,有没有可能作者原本就是用的这个“纱”?因为过去的诗词歌赋通常都是作者用毛笔写出来的,如果字迹潦草一点,“纱”和“沙”也可能分不清,而俩个字似乎都能讲的通。
个人以为,“纱”字用到这里还和后文的“商女”以及“后庭花”歌舞内容相呼应。纱既是场景装饰所需,也为所叙事件创造一种柔靡美妙的意境。
可是以上想法毕竟是一家之言,千百年来多少大家古诗文爱好者考证者也没有类似的说法。所有版本的《泊秦淮》都是用的“沙”字。而在唐时先于杜牧的张若虚,在名篇《春江花月夜》里也有白沙的叙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可见,月和沙的搭配也是很有意境的,同时大概也是一种传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