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精进2》
【正文】
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001.观察≠看
“观察”意味着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件东西。不同的视角能看到不同的信息,多元的视角就意味着多元的启发。
我每天都在看各种各样的东西,衣服食物,生活用品等等。但是我并没有观察过任何一样东西。
在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中,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是固定的,这样做最简单、最省力,符合头脑中预设的“省力原则”。除非,有陌生的东西出现,我们的好奇心才可能重新被激发起来。
002.熟悉≠了解
我很熟悉我的钢笔,铅笔,橡皮,尺子,但是现在我只能说我还不了解它们。
越是日常的事物,我们对它的观看方式越是僵固式的,比如胶水只能用来粘东西,筷子只能用来吃饭,笔只能用来写字,肥皂只能用来清洁。这些想法于我们是如此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因此,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是“灰暗”的,因为它们太常见而不被关注,不会被我们的思考“点亮”。
003.概念≠观察
当我们用“概念”去认识一个东西时,只需要瞥一眼就可以了。假设现在,你面前放着一个光线可穿透的容器,你只需定睛一瞧,就可判断这是一只玻璃杯。而“玻璃杯”只是一个概念。
所以,对于别人提及的某某明星,或者某某知名品牌服装或者食物,我只是有这个概念,但是我并不了解。
004.读物≠用物
所谓“读物”的方法,跟“读书”也是一样。选择不同的视角,然后一个一个去看、去分析,最后把所了解到的一切都聚拢在一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我想把钢笔给拆了,然后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部分,由什么制成,含什么道理工艺等等。但是我又舍不得哈哈。
005.读人≠读物
如果说全面“读物”的主要障碍是“概念先行”,那么“读人”的主要障碍就是“刻板印象”。
我们常常讨论那类人,那种人,那个年纪的人等等,个人觉得,无论怎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包含自身独特的特点。而且展示出来的被人所知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特点。
所以,读人,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多观察,才行。
006.读自己≠读书
“读自己”最怕“自我中心”。人的天性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古代的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就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种外扩。在生活中,“自我中心”的心态就像一个哈哈镜,扭曲了我们对这个世界和周围他人的认识。
读书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特质,处事方式。但是读自己就难以看出。
我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不会是一样的。
《精进2》我≠别人眼中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