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褚时健传》我明白了人和人的差距就在于颗粒度的大小。正所谓细节是魔鬼!别人也种橙子,褚时健也种橙子。别人的橙子大小不一,良莠不齐、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褚时健的橙子各个标准化一,从成色到口感都一致。起初我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读完后发现,褚时健真的不是一般人,世界上没有他做不好的事儿,没有他管理不好的企业,更没有他标准化不了的东西。一切都可以量化,都可以标准化。这种做事风格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这也是企业家与企业家的不同,少数只能望其项背,更多的是想望也望不到啊~
总结下褚时健的做事风格和乔布斯的做事风格,我认为他们能把事情做的如此精细,如此彻底,最重要的是运用了“微思维”。这是我从纳米技术得来的一种做人做事哲学。
微思维,顾名思义,将事情做到最细微的,并能从细微处见发展,见问题,见改进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自古就注重“微”的变化: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滴水石穿”、“见微知著”、“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小不忍则乱大谋".......
“微”可以成就大
乔布斯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你说苹果手机有多好么?没有多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果粉呢?因为细致,精巧;因为贴心,专心;因为只比其它手机提高了一个像素或提升了一点点性能,就成就了乔布斯的苹果时代~
“微”见商机
一撕得创始人刑凯,做淘宝网点做了N年,发现了当时的纸盒做的不好,大家都用胶带封箱,粘来粘去,撕来撕去;麻烦不说,浪费是必须的,体验极差也是让人恼火的。貌似可以试一试,弄一个“一撕得”。就这么个小纸箱,成就了一个企业,一年买六个亿,成功上市。
转“微”为安
很多大公司能屹立不倒,那是有窍门的。就是不断地改造,改进,发现问题就寻根究底,一定要梳理清楚,一定要彻底根治,才会蒸蒸日上。
昨天看《六西格玛管理法》才发现这个六西格玛的发明者和我的思维不谋而合。就是改进,不改进就会死,就会倒。这是不争事实。对国家、企业如此,对人亦是如此。
中国有位贤人曾子“一日三省吾身”。省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为了提升。我想人到中年后,会意识到人活着的最大奔头就是修行。当然也是有点想法的人才会这么想这么做~
“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微”做的最好的就是日本和德国,虽然这两个国家都是挑起战争的不热爱和平的分子。但是他们在技术“细节”方面确实做得好,确实值得学习。所以才会有日本货德国货卖得最好。而中国货就成为大路货,平平常常,随便用用,也确实中国的很多技术不如人。也是让人头疼的地方,落后就要挨打,被打了一百多年了。中国人似乎也被打得不痛不痒了。这才是个大麻烦。
技术不如人倒不是很要紧,要紧的是,思维要转变。要变成“微”思维。要注意细节,要有发现问题和洞察问题的能力。有人会说思维可不是那么好改变的,中国人都已经上千年了,都是这么个思维方法,都根植进入了每个中华子孙的基因了。怎么个好改?是的。有位哲人说过“思维是最坚硬的物质。”
以前我们有过汉武的开疆扩土、大唐的万邦来朝,明军一动倭寇四散奔逃......那都是老黄历了。可近一百多年来,我们活得还是比较窝囊的,技不如人就要挨打。所以转变思维方式,精细化就必须提上日程。只有改变思维,才能改变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正所谓:"态度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当在蓬莱看到“木化玉”的时候,我惊呆了,用了两亿年,木材可以变成精美的美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一切都是可以成才的,都是可以成器的。
让“微”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微”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
想要把事情做到“细节”处,那也不是说做到就做到的,这是一种能力,要培养洞察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多需要的能力方面。
让“微”思维把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融入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写于2019.8.19 8: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