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文化概论》优秀作业集
关于对戏曲《穆桂英挂帅》的浅要理解

关于对戏曲《穆桂英挂帅》的浅要理解

作者: 16汉教一班刘东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1-11 17:00 被阅读5次

    《穆桂英挂帅》这部戏描写北宋巾帼英雄穆桂英挂帅出征,抵御西夏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当时,兵部尚书王强保荐己子王伦为帅,想乘机窃取兵权;寇准保荐杨家将,并献策在校场比武夺帅。王伦连胜数人,文广姐弟闯入校场,与王比武,刀劈王伦。宋王知系杨家后代,命二人携印归家,请穆桂英挂帅出征,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朝廷出力,反责文广不该夺印。余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桂英乃挂帅出征。

    《穆桂英挂帅》也叫《杨文广征东》,又名《老征东》、《平安王》。与豫剧《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扫北》并称早期的"四大征"。这出戏的故事见诸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戏中《辞印》、《挂帅》两场戏,抒发了穆桂英由感慨杨家历代忠贞而不获朝廷信任,到决定挂帅出征的自豪心情和为国为民的责任感。“老太君她还有当年的勇,穆桂英我就无有了当年的威风?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充满苍劲、悲壮的色彩。

    戏剧的本质是通过人物、事件和情节的发展,来塑造人物,揭示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本剧的矛盾是:宋朝时,面对西夏番王进犯中原的民族矛盾,在由谁挂帅进行抵抗的问题面前生成两对矛盾,以寇准为一方,主张启用扬家将抗敌。以王强为一方,让自己儿子王伦挂帅,与西夏勾结,阴谋篡夺宋朝王位。这一对矛盾在第四场“比武”中,随着杨文广刀劈王伦而得以解决。穆桂英记恨朝廷二十年前的冷遇,不肯挂帅出征。在畲太君抗敌决心的敦促下,报国之心油然再生,欣然接印准备出征,这对矛盾在第五场“接印”中得以解决。整场戏可分成四个“事件”即:1、盼儿早归。2、拒收帅印。3、太君规劝。4、决意出征,可成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一一矛盾的起始部分;承一一是承接部分;转一一矛盾双方交锋;合一一矛盾得到解决。

    《穆桂英挂帅》的艺术特征:

    1.戏剧结构的合理性(场次的增删情节的安排)

    豫剧原剧本只有五场戏,情节较为简单,其剧种风格又是以唱为主,每个角色上场都有大段类似表家乡的唱腔。梅兰芳及创作人员对剧本按京剧的特点进行了改编,从原来五场戏增加了三场戏,使剧情更清晰合理。

    2.表演艺术的高品位

    (1)视觉美(身段、舞蹈、服装、化妆……)

    (2)听觉美

    合理的唱腔布局:第五场穆桂英的整板唱腔是按,慢一一中一一快的板式来布局的;唱腔的风格特点:唱腔给人一种高、亮、脆的听觉美,又能根椐人物的规定情景作到快、慢、强、弱、摧、撤、收、放自如的演唱。

    戏曲不像其他的舞台艺术,其具有更强的想象性和规范性,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舞台上,有唱、念、做、打,每一门都是艺术,要做好这门艺术,演员们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有点戏曲知识的人都清楚,戏曲艺术更重要的是写意,而非写实。初次看戏的人都会被戏中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弄得团团转。在戏曲中,生旦净末丑都有特殊的化妆,尤以京剧最为规范,且各种角色饰什么样的人也有特殊规定,如京剧中,饰小生的,化妆时要在脑门中间抹一缕红;花脸饰的人一般都是奸臣或者是包公之类的角色,还有老生一般饰中年男子等。在戏曲的道具中,都是具有写意化的。那些刀枪都市用木头做的,而非真刀真枪,不想我们平常看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道具都有很强的写实意味。如果骑马则用一马鞭来代替,老生专门带髯口以区别其他行当。在戏曲中,周围的很多场景无法用道具来表明,这就需要靠演员来演,这也是测试演员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

    《穆桂英挂帅》是一部英雄传奇,弥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彰显的是爱国主义情调。家国情怀的核心和灵魂是崇高忠贞的爱国主义精神,献身社稷,忠于人民。为社稷江山长治久安,为黎民百姓幸福安宁,甘愿临危受命肩负重任,穆桂英就是这样的民族英雄。

    穆桂英的一生如同一首深沉悲壮、慷慨激越的乐曲,堪称是国家情怀和女性意识的交响迭奏,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飞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体现出发展、进步、辩证的历史观念和崭新的妇女观念。穆桂英的形象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具有划时代意义,体现出东方女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标志着东方女权意识的崛起,在这一点上比西方现代女权主义早了几百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对戏曲《穆桂英挂帅》的浅要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ox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