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最后一章。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说“教亦多术”,就是教育别人的方法有很多种,我有时候“不屑之教诲也者”,我对一些人不屑于教诲、不愿意跟他说话、不愿意理他,也是教诲他的方法。
比如说我们前面讲过的曹交。当曹交跟孟子问了那两个问题以后,孟子发现这人不能教。因为他内心傲慢,而且他把一切东西都归结于外在的条件,所以孟子说时机不成熟,不要跟他谈了,让他去找别人。这种不教他的态度,叫作“不教之教”。有时候不必说破,甚至不必评论,应该给一个年轻人一些内省和自觉的空间。
有人曾经说,一个中年人最大的错误,就是喜欢给年轻人讲道理。我有时候经常反思,我是不是太喜欢给年轻人讲道理。回顾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讲座,听了很多大师给我们上课,但我们根本就不信,脑子里面想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谈恋爱、考试、打工挣点钱,想的都是那些鸡零狗碎的事。
所以年轻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反省空间,没有足够的历练让他去体会、去碰撞、去感受那种痛苦,他是不会有主动学习的精神。而在他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的时候,你过来跟他巴拉巴拉地一直说,说你要听《论语》,你要听《孟子》,你要学王阳明,很可笑。
所以我们有时候不如学习一下“不教之教”。这事就这样,挺好,你慢慢往下走,过个几年再说。等到有机会能够让他自觉的时候,然后再跟他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更有帮助。所以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不光是上课才是上课,不教他也是表达教育的一种态度。
到这儿,《告子下》就结束了,最后我们就剩下孟子的《尽心》篇。《尽心》篇分上下两篇,都是比较接近《论语》的表达,就是它比较短,而且全部都是名言警句,会非常有趣,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