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孟子很少出现这样可爱的一面。鲁国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就是让乐正子做了执政官。孟子说,我听说这个事以后,高兴得睡不着觉,“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是因为乐正子特别刚强吗?曰:“否。”跟刚强没关系,不是。“有知虑乎?”公孙丑说这个人是有智谋、善于思考吗?曰:“否。”不是。“多闻识乎?”他见多识广吗?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曰:“其为人也好善。”他说这个人好善。
什么叫好善?就是他能够听取善言,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好善足乎?”公孙丑不明白,说好善就够了吗?这个跟我前面讲的聪明、强悍、多闻比起来,难道更重要吗?曰:“好善优于天下?”就是如果你好善,哪怕治理天下都绰绰有余了。只要真的能够做到好善,治理天下都够了,“而况鲁国乎”,何况鲁国呢?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一旦这个为政的人喜欢听信善言,那么四海之内的人“轻千里”,一千里的地都不算什么,一千里的地他们都愿意跑来,告诉他怎么样做是好的。
“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这个訑訑,让我想起了河南话。我身边有很多河南朋友,河南话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咦”。你看那个豫剧,“咦”可能就是訑訑的古音,代表的是一种自以为是、不愿意听取别人善言的声音。很多方言里面可能保存了特别多的古代的发音。
孟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好善,那么其他人将会说“訑訑,予既已知之矣”,意思是说你这个事,我早就知道了。“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从这儿来的。当你说“訑訑”这样的话时,你表现出来的声音和颜色是距人于千里之外的。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士,发现你这个人轻慢,不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他就不来了,那谁还愿意努力到你面前接着说话呢?只有那些喜欢谄媚的、喜欢当面奉承的人,才能够到你的跟前。
这就是经济学里边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作“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在讲领导力的时候会发现,领导的谦卑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如果一个领导动辄对下边的人发脾气、吼别人,然后以权势、以地位来压制别人,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一定是愿意承受这个痛苦的人,才会愿意跟你在一起。他觉得你人性这么差我都愿意侍奉你,那他一定别有所图,这个叫劣币驱逐良币。
而一个真正有德行、有操守、有理想、有正义感的人,他就选择离开了。这是最基本的领导力的原理,所以当士止于千里之外的时候,谗谄面谀之人就到跟前了。“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你身边围绕着这么一群拍马屁的、整天在你面前奉迎的人,你还希望你这个国家能够得到治理,有可能吗?
这一段是管理学的真谛。我们讲上级对下级一定要尊重,就是一点点的个人的好恶、一点点个人的情绪的表露,都会被底下的人放大。这种放纵所带来的放大,导致的结果就是你自己对身边的人做了一个筛选。那些有能力、有操守的人会离开你,那些愿意混口饭吃的,愿意通过骗你、糊弄你、让你开心给他多发点钱或者一块儿混水摸鱼的人,就愿意留下来。
我们有时候看到很多大机构,最后能够留下来的人,都是出去混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他在这儿待着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他一定要从这里获得更多的回报才愿意待在这儿。而反过来,如果是那些真有能力创造一番事业的人,他干吗跟你在这儿耗着呢?这种内耗的过程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所以每一个管理者都要能够好善言,像他的学生乐正子一样,才能够治理好你的公司、带好你的团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