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在2020年,我国算力产业规模达2万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的经济产出,加在一起是8万亿元。
所以平均来看,在算力产业上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GDP经济增长。
并且,算力产业规模每增长1%,能撬动GDP增长0.2%。
算力之所以能对经济产生这么大的拉动作用,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角色的支持,那就是算力网络。
算力网络,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承载算力,传输算力的网络。
就像电力的传输要靠电网,水力的传输要靠水网一样,算力的传输也要依赖算力网络。目前我们国家对于算力网络的建设目标,就是想让算力网络成为继水网、电网之后的国家新型基础设施。
让算力能够真正地流动起来,像电力和自来水一样能实现随用随取。
有了算力网络后,你打开算力网络平台,输入自己的算力需求,就可以找到此刻最能满足你需求的算力应用,平台还会帮你打通你跟算力应用所在的算力节点之间的网络连接。
而且,算力网络还可以根据客户当前所在位置,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快速直接拉起一个算力应用,并指引客户前往。
总结来说就是,算力网络比云计算、边缘计算的灵活性更强。
在算力网络搭建完全之后,算力就能真正地流动起来,成为我们能够随取随用的一种资源。
当下,我国算力网络建设的第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东数西算”。
这里面的“数”,指的是数据;“算”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说的算力,也就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东数西算”,就是把我国东部地区的数据,调到西部地区来计算。
它和著名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同一个系列的工程,分别解决水、电、气和算力的全国统一调配问题。
为什么东部地区的数据,不在东部地区计算,而要调到西部地区呢?
因为,一个用来储存和处理数据的数据中心,不仅要占用很多的土地资源,而且能耗也很高,对电力和水资源的需求很大。
东部地区的情况是,土地和能源都比较紧缺,但是要计算的数据很多。
西部地区的情况是,要计算的数据相对少一些,但是土地和能源比较充足。
实行“东数西算”,就能让东西部这种对算力的需求和供给失衡的情况得到解决,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个部门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个地区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
这标志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正式启动。
在这8个算力枢纽节点里,有三个是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数字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
这些算力枢纽里的数据中心,主要负责一些必须快速响应的数据处理业务,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等等。
这些就可以在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就近消化。还有一些不需要快速响应的数据处理业务,比如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等,就可以率先向西部的算力枢纽转移,由那里的数据中心来承接。
用这种近远结合、快慢协调的数据中心布局,来实现算力资源的灵活调配。
目前,“东数西算”还只是我国算力网络建设的起步项目,是宏伟征途的第一阶段。
接下来,相信我们的步伐会越迈越快,逐步地让算力网络覆盖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让算力像电力和自来水一样,能实现随用随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