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尔逛唐曾磊的QQ空间,发现很实用,既给理论又给具体做法(女学员想不到怎么说怎么做,都放弃了,唐老师却比她自己还着急:启发不成就直接给答案),好像我正需要这些呢,记录几点:
一,“千万不要说,我没有时间,我努力做事情,等我有时间了再上课,越不学习,麻烦事越多,越没有时间”,这就是恶性循环。
引申一下:越不存款,麻烦事越多,越无法开口去得到有效的结果;越不锻炼,越瞌睡,越忙不过来,越没时间。
要断掉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改进:时间再紧也要定时锻炼!时间再紧也要做存款!和六大工具的操练!治标先治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我要先做好自己,不做好自己,怎么去照顾好妈妈呢?”唐曾磊点评:这位学员其实是没有想到办法,放弃了;同时也认为没有十分的必要去解决问题。
这是说我的呀!我常常是有了念头要给妈妈沟通哥哥的事的,认为儿子的学习态度需要重视的,认为存款是重中之重的……可“等到晚上吧”,晚上就又说不出口了!就撂那儿了!“算了吧,还不是十分紧急”!!!看看我!“确实是没有想到要一定解决问题”!
改进:以后想到就去做!不拖延!看看那样会有多少突破吧——事情层面!心理勇气层面!
三,我不能引导孩子,是因为首先我自己都有这个孩子的疑问!

那么,孩子从学习中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会开心,得到同学的羡慕会开心,得到家长的欣赏会开心,完成了作业会开心,得到与学习有关的肯定会开心!可是我给了吗?老师给了吗?
我懈怠了!也不敢和老师沟通自己这个存款的理念!今天数学老师发微信了。说下午和我沟通。我要勇敢地提出来!


四,“这位家长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能和他及时地共情。
但她有一个很愚蠢的想法:不允许别人有负面的情绪出现,一有,就为此忧心忡忡。
其实只要给孩子共情,疏导,遇到事情有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不能不允许让人有情绪,能处理就好了。
——我就是这样的吗?看到孩子生老师多布置作业的气,就担心,总想让他只看老师的好心;看到爸爸生哥哥的气,就担心对他身体不好,总想让他改变心态去看哥哥的好、接纳哥哥……那该都是多高的标准啊!
以后记着了:
允许生气,生气是正常的(不生气要么是圣人,要么是不正常)。
只是要做到:
第一:倾听!倾听!倾听!(随时感受着他的感受,发愁着他的发愁,高兴着他的高兴);
第二:共情他(他的感受很正常,这种情况谁都不会不发愁不生气),理解他,不堵他,才叫疏导。情绪出来才不会在原地打转,才能往后考虑。
做好前两项之后,再进行——第三,如果情况允许,帮着找他的需求,也问问“需要我做什么?”
记着祥林嫂见人就说的那句话“孩子没了”,为什么她一直只说事情?因为她的感受没有说,想法没有说,堵在那里了。对她来说天大的事情没人理解,没人好好听。再给新的观点和角度,她怎么会听得进?
五,“这位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总是在事后反思,而没有一次做到事先觉知不犯错误,就好像明明看到一个堑,还非得要跳进去吃吃亏才长心,事先避开不更好吗?”
感想:虽然老师有点苛责了,但确实是警醒——虽然事后反思也是好的(下次不再犯),但若能带着觉察先知先觉最好。
及时觉察自己的感受——不茫然步入“”权力“”之争的境地,记得初心;
及时觉察对方的感受——例如:旁观的gzl提醒我:“李厂长说有那样的桥墩,你不相信?”,哦,是啊,我本意是好奇想亲眼见识一下,但是对方会感觉不被信任。我怎么没想到呢?zl已经提醒过好几次了:当我惊奇地说“真哩?!”时,她总觉得是质疑、怀疑——她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也会的。我要加上一句“我很好奇……让我看看……”,才好。
及时觉察关系的走向——例如:午餐时,与人边吃边闲聊……旁观同事边起身去刷碗,边笑眯眯地提醒:“再说该吵起来了……”于是俩人瞬间觉醒,住嘴,剑拔弩张的情势瞬间消弭。佩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