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作者: 蓁蓁_70af | 来源:发表于2021-07-15 05:46 被阅读0次

    什么是正见?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看待这个世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那什么样的人算是佛教徒?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情皆无常。

    佛教徒讲无常要从佛陀出家开始,让你能找到本源。佛陀原是印度王子,名叫乔达摩.希达多。他性格好,力气大,射箭也很准,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老国王有意于他继承王位,让周边的所有人都对他好,绝不让他看到世界上不美好的东西,一定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王子很快也结婚,并生下了王子(罗睺罗)。一天,他出宫走走,往不同方向走,分别遇到了老人,病人,死人。然后他开始问自己:我将来会老吗?———是人都会老。我将来也会得病吗?———人吃五谷杂粮都会得病。我将来也会死吗?我的孩子也会死吗?———你会死,孩子也会死,人都会死。

    回家后王子陷入沉思,说怎样才能让家里人不死?怎样才能不去接触生、老、死这样的痛苦?

    王子所问的问题是我们真正应该不停去思索的问题。

    于是他就离宫去修行,找个地方铺上草,不借助任何外在工具,希望能够得到证悟,希望能够了脱生死。他开始用苦行的方法没有找到答案,后来也接受了别人的供养,喝了羊奶,开始洗澡,然后在菩提树下读《启明星》,终于证悟了。

    佛陀证悟到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任何一个东西都无法独立存在,任何一个东西都是跟别人相依存的,都是由因缘构成。如果去除事物里边任何一个因素,事物就不会变得恒常。这个变得不恒常的东西叫:无常。无常并不意味着死亡,无常意味着变化。

    如果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真正完全的活着。“希望”也属攀缘执着中的一员,秦始皇正因为心存希望,所以才会期待自己长生不老,投大量人力物力去研制丹药,海外求福,最终使自己情绪暴躁,收获失望。无常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特别多的不稳定性,而生活中的人们总是抗拒无常,都希望接受无常当中好的一面,不喜欢坏的一面。这就是焦虑和痛苦的来源——对无常的抗拒。

    所以当你能够放松下来,知道一切都只是变化的时候,你就接受了诸行无常的概念。无常是一个好消息,所以你可以拥抱无常,有了无常才可以发生变化,痛苦可以逐渐转化。当你不带期待,你才能与每个当下和谐相处,你才不会执着于对未来的控制。

    二,诸漏皆苦:人产生的一切情绪都是苦的。

    每个人对痛苦的定义(理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痛苦。对有些人来说特别棒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讲有可能是极大的痛苦。即使在一个人身上,痛苦和快乐也经常发生变动。例如一对暧昧调情的男女,可能因为其中一个想要更认真的关系突然变调,转化为恐惧。

    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哪里?痛苦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根源。我们执着于那个并不存在的自我。因为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而且是空的。但你会认为这个自我是真的。一个人自我的意识越强大,你的痛苦就越多,这些痛苦烦恼叫:无名。无名单纯地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不完整。所有形式的无名都会导致误解和误判,高估和低估。

    佛陀证悟出的解决无名的办法就是:觉知。你必须培养觉知,学习如何避免你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当你能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过程,认识到你所执着的自我本身并不存在时,这个无名就减少了,你的痛苦也相应地减少。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每一种情绪当中,都存在分别心的成分。“爱”也代表着的分别心的存在,当你坚定地认为,这种感情最浓郁,最美好的时刻,也是你分别心最强烈的时候。而分别心很强时,就会带来执着,执着就会带来痛苦。对这些无名的执着来自于我们很长时间以来的习气,这种习气是一种惯性,我们需要不断地与自我作战,不断地去减少对自我的执着,你才能得到更多的觉知,才能明白这些痛苦既然能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我的身上,它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

    作者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在书里提到:无名的喜乐不过是不断地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而低估障碍而已。

    佛陀证悟到这些后,他没有变得无趣,反而变得更加喜乐——觉知的快乐,一种大乐。拥有了觉知后,你会发现自己一些清澈的,透明的与世界对话方式。你会发现嘴角的那个微笑就是自己证悟的表示。很多你以前觉得特别烦恼痛苦无助的时候,现在在你看来只是因缘和合的关系而已。这种由无名喜乐上升到觉知喜乐的过程就是证悟的过程。

    三,诸法无我:一切事情皆无自信。

    诸法无我的核心是: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则生,因缘消散则灭。在你看来是暖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冷。任何一个事物没有一个自我的本性,这个本性见空。但空并不是没有。例如,木头,铁架,钉子这些因缘聚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桌子,若我们不需要它了,或木材腐朽了,钉子掉了,它不再是一个桌子,它会不断的变化。

    当你了解凡事都是空性的,你就不会那么执着,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分别心,内在的情绪就不会大起大落,能有更多的平和,那内在就有更多的喜乐。

    四,涅槃寂静:也叫涅槃超越。就是涅槃(顿悟)的那一刻,不需要依赖时间,也不需要依赖于空间,也不需要依赖于你能力的场域。

    佛陀在做证悟的时候,快乐并不是他的目标,追求快乐也不是他要达到的目标。而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你可以当下顿悟,一下子进入到那种喜乐的境界当中去。

    佛教与基督教和其他教的区别是无神论,佛教从来不认为有一个神叫佛陀。如果此刻你觉悟了,你就是佛。所以“众生即是佛,佛即是众生”。这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去觉悟。“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上天堂不增下地址不减”。无论你在哪里,你心中的那个佛性是不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的正悟》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wc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