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读了很多散文集,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哲学类书籍看看,于是就想找找周作人先生的书,而不知为何购书时,当时潜意识里就认定了“周国平”就是自己要找的“周作人”,直到翻阅此书的两三篇文章后,其行文风格总让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儿,然后打开百度输入“周国平”三字时,才发现自己闹了个大乌龙。阅读,大概也需要一种缘分,而遇到一本思通见悟的书,更是一种幸福,与作者的文字这般相遇大概就是缘分使然吧。
全书共分成八辑,囊括了人生观、价值观、孤独与安静、爱情与婚姻、孩子与教育、怀念友人、阅读感想及回归心灵家园八个方面内容。看书伊始,我将此书定义为“心灵鸡汤”式的励志书,之于此类的文字,我其实是有些排斥的,因为生活都是独属于自己的,别人又怎能感同身受呢,而能说出那些励志感言的人,大概都是爬至高处,他的人生早已浮沉许久,那种云淡风轻不是常人可以借鉴。看完此书后,老师有些观点依旧无法苟同,但也从中收获了些许东西。
第一二辑,作者从活着的自由谈到幸福的能力,讲述了他自己关于幸福人生的定义,他说:“我惟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看到这里,就想起了这两天甚嚣尘上的“死亡货车”事件,一个越南遇难者在生前留言中曾这样写到:“长大后,我发现生活并不像我以前所想的那样安宁,越长大,我就越想回到小时候,那时我还自由。”是的,小时候,幸福很简单,一块糖果、一次表扬、一个玩具……都是幸福的载体,长大后,简单就是幸福,在简单之外还裹挟着一种对自由人生的追求,所以四年前,一位老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刹那间就红暴网络,成为当年最为流行的网络热词,这大概就印证了作者“活的简单才能活得自由”的观点,而所谓简单就是要减少肉身对物质的依赖,而要在无限的精神世界里追寻自由、找到自我、觅得幸福,因为唯有我们精神丰盈之后,才能“更愿意做我自己”,才能获得更多“享受生命的幸福感”。
第三四辑,作者从孤独人生讲到爱情婚姻,他说:“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爱情是理想的,婚姻是现实的”。关于孤独,曾经我认为,孤独就是只有自己与自己对话,而现在我认为,孤独就是忘了自己与自己对话,一个人的宁静时光,是在这个喧嚣社会中难得的闲暇,不可辜负,要学会享受;关于两性关系,几乎看过的每本书,都或多或少有着关于两性关系的解读,有的美好,有的现实,有的肤浅,有的富有深度……其中,我认为罗伊•克里夫特那首《爱》可能满足了绝大多数人对美好爱情所有的期许,之于婚姻而言,在未相遇之前,那就先变成更喜欢的自己,终会遇到一个毋须取悦的人,他会牵着你的手陪你一起颠沛流离,大概就是爱情和婚姻最好的模样吧。而此书中提到的关于爱情和婚姻维度的探讨,我无法感同身受,也就没有话语权,但作者的很多言论,时下的我无法认可。
第五六辑,这两个板块儿跨度比较大,从孩子新生写到了老友故去,前者传达的是新生命降临人世的喜悦,正如作者所言,孩子是坠落人间的天使,是血脉亲缘的延续,亦是生命传奇的演绎,更是激发了每个初为人父人母之人的本能,支撑了每一个富有抑或贫穷之人的快乐。后者是作者对故友的追思,最让我动容的是《智慧和信仰》《哭铁生》等文,一是通过对史铁生《病隙碎笔》一文的品评,进而切入到对史铁生的智慧与信仰进行深入剖析,这也是作者与好友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的体现,二是作者在乍然间听闻史铁生与世长辞消息时写的一篇悼文,行文间的悲戚之情溢于言表,正如他自己在《想念》一文中所述:“爱情、友情是人生的美酒,如果时间短暂,也有新酒的甘甜和芳香。可是,若能经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味道就会越来越醇厚,最后变成了无比珍贵的陈年佳酿——亲情。朋友好到了极致,就真正是亲人,比血缘更亲。”而史铁生在作者心中,大概就是那个比血缘更亲的存在,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该是如此吧。
第七辑,主要是作者写的书评,与作者开启灵魂深处的交流,从而在两种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共鸣的那种快感,这是两种“灵魂对弈”的体验,亦是我一直坚持做这件事的动力所在。其间,感触颇深的是《人生边上的智慧》,此文是周老师读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一书的阅读感想,这本书我在大三时读过,并以此写了一篇小论文,并被老师要求在文学理论课上给同学们进行分享学习,今天读到周老师的这篇文章,回想起当时自己那篇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略显稚嫩,杨绛先生在此书中关于“灵与肉”探讨的深层次观点,想来那时的自己并未完全读懂领会,如今反倒有了更多的理解,这大概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
第八辑,主要表达了作者归乡的愁绪,还有对家的依恋,他说“恋家不需要理由”。我亦是个恋家的人,虽然近十年间,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们竭尽所能地给予了我所有的宠爱,让我依旧没有缺失家的温暖,或许也正是因为时空隔离的缘故,反而让我能够大胆直白地表达对他们的想念和爱,因为恋家确实不需要理由,这是人之常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