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进中小学问题我有一个回应。做为中小学本身是有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的,一周总课时35节,每周每节课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原则上是环环相扣的,所有的教育教学都有其严苛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及其评价等级。所以外来的任务进入学校某种角度来看是对学校原有的计划步骤是一种打断,每学期一到两次还可以应付,但如果多了,确实应付不过来。尤其近年来进校园越来越多,例如禁毒、创文、垃圾分类、创卫、食品健康安全、医保、扶贫、法治、扫黑除恶、访电信诈骗、家长学校、环保等数不清的项目进入学校,要求教案、PPT、上课图片、作业、手抄报、活动图片、小手拉大手。学校只有应付造资料,学校的老师被动没有积极应对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所以包括垃圾分类内容等进学校效果没达到预期是预料之中的。
怎样破这个二难选择,找准切入点呢?我认为紧扣学校及老师的需求,从我知道——我行动——我获得环节中寻找才行。
垃圾分类和塑料颗粒危害,我曾经尝试做过一个PBL,我们吃了多少塑料?塑料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但由于自己没有具备化学等专业知识,只停留在调查我们每天用了多少塑料层面上,最终没办法参与科创等比赛,就没做下去了。
所以,要进入学校的项目建议依据目标带入可持续的课程方案,思考我完成项目,同时给学校带来什么?从哪个点切入?最终预期结果是什么?给教师带来什么样的成长?这样取得三方共赢的局面,最终落地的效果才会好一些吧?
建议各位伙伴项目进入中小学把这些因素纳入自己实施的前期评估中,从而达成自己最想要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