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7.心理知识打卡1

207.心理知识打卡1

作者: hu厚德载物 | 来源:发表于2022-02-19 17:33 被阅读0次

    100、 行动者和观察者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101、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102、 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103、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历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104、 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105、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106、 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

    107、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

    108、 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09、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

    110、 亲合起源于(依恋)。

    111、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高)。

    112、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113、 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

    114、 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

    115、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16、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和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117、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

    118、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119、 (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120、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121、 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22、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

    123、 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124、 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125、 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126、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127、 (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128、 (嫉妒)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129、 (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犯或过失负有责任,而关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130、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31、 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132、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133、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工具性)功能。

    134、 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

    135、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认知)功能。

    136、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属性。

    137、 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138、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139、 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140、 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141、 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

    142、 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43、 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他人)。

    144、 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45、 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

    146、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147、 ()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A、信息      B、障碍    C、物质      D、认知

    148、 ()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

    A、全通道式    B、圆周式      C、轮式      D、集束式

    149、 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

    150、 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7.心理知识打卡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yp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