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怎么应对变化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5211461/ed847b4e5032ab94.png)
价格这个名词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很平常的事情,今天你吃的早饭,午饭,晚饭的价格,今天可能你会吃好点,价格会高一点,500以外开了一家好吃的店,可能会多走500米去新开的店吃,价格而且还便宜,为此你就会天天多走500米去这家店里吃。这个就是选择后做出的区别对待。
但是为什么每家店定的价格不一样呢,为什么相隔500米的距离,新开的店价格会便宜点呢?价格是店老板决定的,还是由我们决定的,或者是政府决定计划的,还是由市场竞争造成的等等问题。这些就是需要经济学来解释。
要理解价格的确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重视价格,就是尊重每一宗具体的价格背后的成因,许多人更多的喜欢这个价格,觉得这个价格合理,他们就说支持这个价格,支持市场经济
但觉得这个价格不合理,不喜欢这个价格,就会说不对,这个价格形成的机制需要管一管
讲到经济是不是可以计划的,就是如何把市场这个饼做大的问题,这个大问题,也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做选择
举一个课程中的例子:一匹骏马在很多比赛里屡屡获胜,但是它对赛道的设计可能一无所知。我们许多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他对于我们生活所在的这个社会,是采取什么样的一种制度安排的,人与人之间是怎么协调的,他们知道得非常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谈论他们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的时候,特别是谈到经济问题、谈到价格问题的时候,就会变现的无所适从了。
人类的雄心:预测未来,推知过去
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物理学的巨大成功,自从人类开始运用牛顿定律,我们就能够非常准确地刻画物体运动的规律。
这种自信,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普拉斯假说”:
“你只要给我一个时间片断上所有分子原子的状态,我也掌握了所有分子原子运动的规律,那我就可以告诉你,世界上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上的分子、原子、人类社会、动物,以及自然界所有的状态。我可以推知过去,也可以推知未来。”
当然在预测经济的时候有三个不可逾越的根本障碍
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
我们每个人对不同物品的效用是可以比较的,但是多个人做横向比较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判断谁的需求更重要,没有在横向比较的时候计算出每一种物品的效用的绝对高低。
个人的偏好不能做横向比较,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正因为这样,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个人的高度计划和企业的高度计划,以及整个社会的无计划,这两种现象是可以并存的。
数据不可得
在自然界,我们只要有了大数据和拉普拉斯假说,就能够预测,但到了人类社会,情况可就复杂了。
1、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
2、很多人不愿意说出来
3、很多人说出来的数据是假的
4、很多人对我们要做的预测有做出反应
5、数据保存在不同的人那里,永远无法集中
当然还有海森堡发现的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
在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的语境下,测不准原理代表了意义上,大自然最基本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是有隐变量的不可知/不可测,而是本身就不存在准确。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
人总是会犯错,更何况是预测未来。谁来对正确的预测做出奖励、对错误的预测做出惩罚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奖惩问题,人们就不能及时修正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并做出调整。
让人认错是很难的事情。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认错,让他们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从而更好地配置资源呢?这个问题也很棘手。
经济体系最重要解决的是应付变化的问题
就是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他说边际平衡是小问题,经济体系要解决的是应付变化的问题。
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个根本的区别是:自然界是循环往复的,而人类社会每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冲击。哈耶克说,如果人类社会仅仅是要解决边际平衡问题的话,那实施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计划经济也可以,市场经济也可以。因为我们可以从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应该如何计划未来的生产。
价格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哈耶克指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通过价格,人们就能够找到一把共同的尺子。因为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这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这时候,价格就是一个可观察、可统计、可加总的数据。
(1)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和数据,什么东西缺了,那件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了。
(2)价格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时,是用最经济的方式传递的。
(3)价格所传递的关于稀缺的信息,只会传到相关的人那里。不相关的人,他不会收到这个信息。
价格能在具体的交易中形成,价高者得,是最合理的分配
价格提供了三个作用:
价格能够非常有效、非常节俭、目标非常明确地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价格能够指导人们进行生产,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
价格能够解决奖惩的问题。
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一个经济行为。
而现实生活中,永远是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案例发生在先。每一宗交易,都要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下进行,没有了它就不会有汇总的数字。价格是每一个人发自他们内心,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最后达成的一个结果。
人们很容易忘记价格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很容易以为价格只是个摆设,可以随意操控。他们喜欢这个价格的时候,就支持市场经济;他们不喜欢那个价格的时候,就要政府管一管。他们忘记了,价格只是一个信使,它只是在如实地反映商品稀缺的信息。枪毙信使,并不能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控制温度计,是调节不了温度的。
富人如果不能优先享受,人们就不会对价格做出反应
人们喜欢价格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的作用,但对于价格能够分配财富的作用则总是有所保留。
有钱人可以先打到车,有钱人可以先做心脏搭桥手术,有钱人可以优先登机,有钱人可以上好的学校,有钱人可以先买房子、买大的房子、买好地段的房子。这时候,有人会问:穷人该怎么办?
但是你要反过来想想,如果有钱的人不比穷人享受更多的优先待遇,没有任何的特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努力成为有钱人呢?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任何优先,那就不会有人努力成为有钱人,奋发和创新的人就会逐渐绝迹。
看价格的三个作用:
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指导生产
指导分配
这三个作用中,第三个作用最重要。如果有钱的人不享受任何优先待遇,那么他们就不会要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那整个价格机制就会失灵。
这是薛老师的讲的,许多人认为第三个作用在感情上很难接受,有钱人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好东西还是他们先得了,认为这是不公平。这对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5211461/64245aa189c813e4.png)
如何做饼有一个经典的看法:既要把饼做大,又要把饼分均。这种说法误解了做饼和分饼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为可以先把饼做大,然后再把饼分匀。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重新界定分饼的方式,把逻辑关系反了过来,重新界定了分饼的方式,才决定了后面的饼能做多大。
40年前的农村土地改革,实际上就是对农民说,你只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收成,剩下的都归你。一旦剩下的都归农民,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还有一个无形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例子,是关于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的。美国科技蓬勃发展,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有它的制度根源。
这个法案的意思是说,政府过去资助的所有这些科研项目,其知识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但是它的商业开发权,科学家或者科研机构可以选择拥有,他们可以去开发,开发完了以后,收益归这些机构。
一旦有了这个分饼新规则,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科学家搞科研的方向都不一样了。就因为这个《拜杜法案》,美国科技的蓬勃发展一直延续至今还是非常活跃。
发国难财是不是应该奖励
初一听到这个结论的时候,你会想国难财呀,这个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你还是人吗?这都是最开始的回应也是大多数的回应。但是经济学家1976年的诺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说:“这些发国难财的人,是在救别人的命,他们应该得到一个奖章,而不是得到惩罚。”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他说发国难财是增加供给的最好办法,当然应该鼓励。
为什么呢?
价格不是请客吃饭,价格永远起调节的作用
一个人想要买最便宜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寻找最便宜的苹果时,他的寻找行为本身就使得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一个人想要卖最贵的苹果,但是当他进入市场,想要把自己的苹果以最高价卖出去时,他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使得苹果的价格下跌了。
那些乘人之危发国难财的人,他们自己本身的行为就增加了供给,使商品的价格下降,缓解了供需之间的矛盾。这是市场对他们的价格上的奖励,如果控制着供给端,价格的奖励则会形成取悦于上司,领导者,才能换来自己所需要的供给,这时候价格机会失去作用,取代的是超高的“寻租”的成本。
还有些人会说:“你怎么老是建议涨价?涨价不是治本,只是治标而已,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增加供给。”
因为供给永远是不够的,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价格永远在起调节的作用。价格不是摆设,不是请客吃饭。
按出价高低的竞争,才能让社会财富高速增加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有了供给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竞争的逻辑,就是谁的社会成本低,谁决定了竞争规则的优劣。
而最开始的社会就是依靠着暴力的竞争,因为人面临的最基本的约束就是稀缺,东西不够,人就需要解决怎么分配资源,《一出好戏》中一群人漂泊到一个孤岛上,最开始解决岛上资源的时候,就是用暴力的手段,谁有力量,谁就能占据更多的资源
但是到了后面,人不会满足于一种分配方式,因为他们觉得不公平,所以有人利用自己的资源比如高智力,高学历,按长幼年龄,辈分排序,按社会的身份;仅仅如此还不够,有些人劳动多了,就会出现按劳动时间分配,还有按先到先得,但是还有些人提议按需求分配,甚至摇号随机比较公平等等
每种竞争都会带来成本
如果我们一旦把竞争的规则定下来,不论选择哪一种竞争规则,竞争都会有成本。人们就会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去努力,这个努力的过程,机会消耗真实的资源,时间,金钱,注意力等等
如果将暴力作为竞争标准,人们就需要经常练武,练武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如果将智力、教育水平作为标准,人们就会整天学习、考试,这本身也是成本;如果根据社会职务的高低,那么就会有攀附的成本;如果将先到先得作为标准,那就会浪费许多的时间成本;如果按需分配,根据社会亏欠多少来分配,人们就要花费不少装穷的成本;如果随机摇号分配,那么参与摇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产品就会落到那些其实并不需要的人手上,资源最终就会越来越稀缺,这也是一种成本。
但是这些竞争带来的成本,其他人是很难收益的,就会带来无谓的损失。
按价格高低竞争,社会财富才能增加
经济学里讲如果凡事都要用出价高低来竞争,人们就会努力地去赚钱。为了赚钱,人们就得生产和提供别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让别人自愿购买。
这种竞争方式,会指引人们去从事一些积极的、有收益的、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福利的工作。
人们为了争取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生产一些别人也想要的东西。在竞争过程中,当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产品和服务就会迅速丰富起来。
从公平的角度看,出价高低并不比别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但是从效率的角度,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从如何减少竞争带来的无谓损失的角度看,出价高低比别的竞争方式更有效率,它直接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
当然我们中国改课开放40年带来的最大的成果,就是今天我们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基本上都是以认钱——按照出价的高低——的方式来分配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社会竞争规则的转变,造成了我们整个社会财富的巨大变化。
那些发国难财的人,利用市场价格,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供给,但人越来越多的提供商品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下去,受难的人才能更快更便宜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当然社会也不能全都是认钱这个规则,否则那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了,我们是一个人情社会,许多场合还是认可人的价值,情感的链接,比如恋爱,教学等等,双方如果寻求的都是非金钱的品质,这时候认人的标准会比认钱的标准更加可行。
学习到这里是价格的一部分知识,价高者得往往是现在这个社会的主要竞争方式,也同时是比较客观公平的竞争方式。
体现了价格的三个作用: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指导分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