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里,新中考政策的公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这次的新政策主要提出了体育和美育的提分趋势,而这一点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在搞教育特殊化,进而有人产生了一些阴谋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绘本《石匠的儿子》。

《石匠的儿子》是一本韩国的童谣改编的绘本。这首童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流传于韩国各地,内容是两个孩子在讨论自己的未来职业。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穿着黄色衣服的小伙伴问石匠的儿子,你以后也要当石匠吗?
看着正在辛苦工作的石匠爸爸,儿子沉默了,他不甘心自己的未来被固化,于是他大声的说:我以后要做富翁,要做猎人。
而小伙伴立刻攀比过来说:我以后要做太阳晒得你汗流浃背,我以后变成大风把你吹走。
最后几轮pk下来,石匠的儿子发现原来最厉害的还是石匠,于是他自豪的说自己以后要做一个石匠。
在这个绘本故事里,最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这真的就是一切了吗?

我抱着疑虑的心情重新读了一遍,发现了有几个有意思的点值得注意一下。
首先,这本书写的是献给所有的爸爸。但实际上,这本书除了最后爸爸擦汗之外,整本书爸爸都是背对着所有人,而且没有一句台词。
其次,两个孩子的拌嘴,看起来是一个日常的吵闹,实际上这折射了儿童世界里的残酷:儿童会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诉说出来,即便某些话会伤害到对方,他们也会毫无察觉,更不会觉得愧疚。
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两个社会地位不一样的人谈论未来的发展,几乎不会像绘本里的小伙伴一样直接嘲笑别人。但是在儿童的世界里,这却真实地发生了。
那么这时候爸爸在做什么呢?
绘本里的爸爸依然在辛苦的雕刻石像。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当儿子发现最厉害的其实是石匠,认可了自己的石匠身份后,父亲转过身来擦擦汗。
从这三点里,我看到了传统家庭沟通的悲哀一面,以及突破困境的希望。

这整个故事和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现实中很多双职工家庭里,父母每天忙于生计,无法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更不知道孩子是否有某次争执会影响价值观。
即便某些家长敏感的发现了孩子的争执,他们也不一定有能力和意愿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于是他们只能背过身去,像绘本里的爸爸一样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
孩子们在外受到了嘲讽,他们期望的是有一份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但是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这样家庭里的很多孩子受到了嘲讽,只能自己消化,有的孩子会像绘本里的一样,立即回怼过去。于是一场儿童间不经意的价值观危机,变成了一场拌嘴。值得庆幸的是,一旦孩子敢于还击,即便是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毫无逻辑的还击,在他们的世界里也可以自圆其说。
在这个故事里,悲哀的是家长因为工作而无法顾及孩子们的情绪,即便故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也无法掩盖家长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提供支援。
庆幸的是,孩子是需要自己学着长大的,他们化解尴尬的方式不见得需要家长的介入,这是这个故事里孩子的幸运,同时也告诉我们:孩子有自己的沟通方式,他们的价值观经常在互相的磕磕碰碰中塑造成型的。他们可以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重新定义某些事物的含义。

那么回到新中考政策上来,一个有着体育和美育提分要求的中考,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一场灾难吗?这本绘本给了我两个启示:
第一、某些游戏规则的改变,对于家长来说也许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容错率远远高于成年人,相信孩子们的适应性是家长看待问题的前提。
第二、家长应该随时做好引导,避免如同石匠父亲一般,因为过于沉迷工作而忽视了一场孩子的价值观危机。
也许这才是这本书所说的献给父亲的理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