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你玩”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一经典相声。自我六岁就听过,而且还翻拍成动画片。相声是一门极有技术含量的艺术。当时,有一记者问郭德纲:“您说相声讲笑话,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江郎才尽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了呢?”郭德纲富有深意的看了看记者说:“相声是一门技术活,你见过卖油条,会有那么一天江郎才尽吗?”。我很喜欢郭老板抖的这个包袱(笑点)。说起了这相声,很多人不太清楚,相声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前前后后心算都能数的出来100多年,自清朝末期便有了。现如今年轻的相声演员向上说一辈接一辈儿,自个的祖师爷,芳龄几何,芳名姓甚名谁,都能说得清清楚楚,这在中国是不易得。
据说这相声的演变,最初是口技,咱们现在的口技一上台模仿各种各样的翎毛走兽,鸡、鸭、鱼、鹅、猴、狗、猪。而其中,模仿狗吠的人群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的。我也能行,仿个腊肠狗,但你听不见。而最初的口技是模仿生活中的场景,如洗衣、剁菜、冲马桶,演变到后来,将这些生活口技连在一起,模仿出有剧情、有故事的口技艺术形式。这时候就需要用语言来解释其中的情节,逐渐形成了评书、相声。
在相声圈子里,我们称长一辈儿的相声演员为先生。在清朝末期开始,这老一辈儿的先生们在什么地方表演,混口饭吃呢?老先生来到用青石板砌成的路面上,挑一个人流大,但又不能太吵的地儿(自己说话观众听不见),挑中地方,画一白圈,在相声圈里叫“画锅”。地方是找到了,但是人流涌动,来来往往,聚不成一团,这没有观众不行啊,要不着钱,就得挨饿。老先生们就想出了一堆吸引观众的法子,如:快板,十字歌等。我都是比较常用的拢帘子(吸引观众)的方法。特别是十字歌,韵味十足,古香古色,听后令人回味无穷。这人是吸引来了,那还得逗观众笑,观众才能买单。正是在困境中激发了老先生们的潜力。想出了十几种幽默艺术处理技巧。我们如今听到的相声的包袱(笑点)均是采用其中的幽默技巧处理。现如今我们熟知的相声大家,侯宝林,马三立都因为要不着钱饿过肚子。特别是听说侯宝林,有次从早到晚一分钱没要着,饿的都蹲在那白圈内,起不来。到了民国时期,有个慈善家。深知此行的不易,让老先生们,在要不到钱的时候,去他那拿吃的,只能是填填肚子,吃不饱。到了第二天,老先生要到钱得还上。而且这“画锅”式的演出,还得看老天脸色,圈子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刮风减半,下雨全无”。
相声的发展慢慢地从路边摊走进了茶馆,前面搭一戏台子,下面十几个桌子全是土豪观众,外侧也围一圈站着观众,有钱的都坐着,没钱的都在外侧站着。老先生们在戏台子上,来个定场诗入正活,靠着嘴皮子和艺术加工过的语言,博得观众一笑,那算是成了,今天不会饿肚子了。演出完毕,从侧边走出小二捧着小碗去内侧要钱,嘴里还得念叨:“谢了,爷”。小二也识趣,在外侧听相声的都是穷人,基本要不着钱,也就不往外侧走。而在当时,听相声就是先听再给钱您觉得好、有意思,就捧个钱场,和如今的相声院子不太一样。说起现在的茶馆,保存比较完好,有北京味道的,就属北京的老舍茶馆。在其门口,摆了一大碗茶的摊位,那是属于七八十年代人的红色回忆,当时一善人尹盛喜,靠着一碗茶二分钱发家,才有了现在的老舍茶馆。
相声传承至今都是口口相传,没有教材书本。不是谁都能学的。从我一朋友那听说,他认识一人酷爱相声,但没有先生传授,全靠自己悟性练习,而嗓子对一个相声演员来说极为重要。那人呐,把嗓子练哑了出了点血,本应该停了休息,但没有先生传授,不明白,不懂得其中缘由,接着练,一口鲜血吐地上,动了手术把扁桃体割了,对他来说,可谓是晴空霹雳。而在天津,有一所专门学相声曲艺的北方曲艺学院,现如今的很多相声演员高晓攀、等均出自北曲。再回到相声,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中华文化的语言艺术更别样的表现形式,其中的博大精深语言艺术的钻研,需要每一位相声演员用一辈子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