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们能够自动过滤掉心中的伤痛是否就能够更加潇洒地游走?
是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生百态,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总是那样的跌宕起伏,波涛汹涌,渲染出一种如不曾轰轰烈烈,就枉在人间走一遭的浓烈色彩,它就像充满香氛的毒药令人怦然心动并迷醉其中,诱使人们好似必须踏入其中,并开展一场所谓的奇妙之旅。
如是生性豪爽,性情开化的人,或许就可以游刃其中,并乐此不疲,恰能演绎出专属自己的戏剧人生;但若是多愁善感,思绪万千的人,于他们,则就现出另幅场景,就好似飞蛾扑火,无疾而终,那么终将郁郁寡欢。不丰富么?对啊,也是那么的磅礴,只是,是那么的惨烈。
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兴风作浪的本领,人生于他们,愈是平稳,愈是安好。
并不是不明事理,也不是为了刻意营造一种苦楚的气氛而感时伤怀。事实上,早已将前前后后剖析开来,纳入理智的回旋;谅解了,或许本就不存在的错误;宽容了,或许只是放开自己的胸口;忘却了,或许只是抛开了自己恼人的胡思乱想。
以为,终就可以重新呼吸头顶上方的新鲜空气,以为可以就此迎接每日灿烂的朝阳。以为可以,就只管当下幸福的活着。只是为何,当面对一件牵扯着的证物时,还是忍不住要纠结?
原来,在重新面对诱因时,把你引向的会是最初的分岔口。纵使掌握了全面理顺的思路,但却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步一步的,一分一秒的,隔了许久,才又抵达已论证了千万遍的,无谓。原来,纵使作为论证结果的打开了的心结,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既定的经过推理的公式,可以直接拿来用。
如果只是一个公式,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总像个吊儿郎当的学生因为不熟悉,还得自己重新再摸索一遍,也就等于把心中麻乱痛苦的过程再温习一遍,就可以直接享用现成的甜蜜了。
眼泪到底要流掉多少才能洗刷出轻松的心境,痛苦要经过多少次的流淌才能消散开去。到底要怎样才能保持自己骨子里的骄傲,却能脱胎换骨成另副思维,来使本身的别扭因子剥离开去?为何一定要用矫饰来无奈的抵消心中的不适。
是否太贪婪,是否太痴想,也许,就是吧。上天,你可以不作答。但可否,哪怕只是显现一下大地的关怀,也能让我做片刻的转移,喘息一口,仅此而已,我亦足矣。
如果注定哭泣多于欢笑,哀愁多于快乐,那么也请为我指引出一条朝圣的道路吧,以您子民的身份,这个微小的要求不算过分吧?
我没有涅槃的自由,那么请博大的让我逃离,逃离。
我只想,将自我,救赎。
【15年前我只有十八九岁写的东西,哈哈哈!头皮发麻,如此这般矫情。太搞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