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有发现特别想看的书,随手翻了一本心理学书籍,即《用一盏灯把人逼疯:58个超实用心理学效应》,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作者貌似是在堆砌,但好在整理的内容都比较通俗易懂,看了四天快看完了,简单做个总结,我想用更生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这58个心理学效应。
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说到存在性危机,就不得不提存在主义。其实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研究人的存在的,这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分析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直白说,人为什么而活,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活着要干点什么等。然后存在性危机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一般情况下人在痛苦无助又比较迷茫时会产生一种倦怠感和无力感,从而出现存在性危机。非一般情况下,人在已经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或者欲望在不断满足后产生了种种空虚时也会去思考自己的存在,比如释迦摩尼的四门出游。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的?有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吗,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如果思考这种问题太深太多,有一种危机感,那么可以说,你出现了存在性危机。
投射
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感觉放置在他人身上的一种防御机制。例如两个人吵架,其中一个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对你进行评价,可能是很负面的,可能是正面的。除争吵外,两个人有分歧,表现出不同的观点,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认为“父母皆祸害”,有人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另一个典型例子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在父母对待孩子时,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奶奶觉得孩子太冷等,都是投射。投射就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看法,在我们与人交谈和交往中需要加以识别。例如有人和你观点总是有冲突,甚至有人骂你时,你就可以不被带偏,甚至充满慈悲地从中抽离出来而不会伤到自己。
性别认同障碍
很简单,一个人不认同、不接纳自己的性别,例如男性不喜欢自己的胡子,不喜欢穿男性的衣服从而出现异装癖;女性不喜欢自己的乳房,不喜欢长发,排斥自己的女性特征。这个概念与同性恋不同,但却是同性恋的原因之一。性别认同障碍属于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成因极其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和教养方式等,如果主要是环境因素,那相对容易纠正。
值得一提的是,性别认同障碍如果处在一种相对适中和轻微的程度内,则不属于病态。因为性别刻板印象也是一种偏见,男人就应该怎么样,女人就应该怎么样,人们形成一种刻板的固定的印象,如果不符合这种印象就会被人歧视,产生一系列问题。在当今这个愈发包容和多元化的世界里,性别刻板印象显然也是女性和性少数群体健康权、教育权、婚姻和家庭关系、工作、言论自由、行动自由、政治参与和代表权等一系列权利遭侵犯的因素之一。
安全感
这个词大家非常熟悉了,所以说重点,亲密关系中,父母子女关系中,无条件的爱,足够的接纳和包容,充分的鼓励和关注,是增加安全感的主要方法。安全感的形成基础是在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非绝对。我们首先应该原谅父母,识别自己的问题,自己通过学习来治愈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海格立斯效应
海格立斯效应,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描述了他无意中踩到一个膨胀的袋子,随后袋子不断膨胀,最终挡住了他的去路的故事。通俗来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海格立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新的进步。
海格力斯效应也常被用来比喻在教育、职场或人际关系中,当一方对另一方施加压力或负面影响时,另一方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或不满,从而加剧双方之间的矛盾。
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是一种认知偏差,指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拥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你肚子饿了,你叫你的对象去给你买点吃的,你觉得他肯定会买你想吃的面包,但他却买了一桶泡面,你以为他特别了解你,但他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了解你。
再比如,你教一个小朋友做数学题,你觉得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我讲了这么多次他还是听不懂?你就很纳闷,失去了耐心。其实对于小朋友来说,他掌握的知识和你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造成了一个现象:你知道的,别人很可能不知道,你觉得不值钱的信息,在别人眼里可能非常有价值。比如内行专家人会觉得一个知识非常简单,没什么好说的,不值一提,但可能对别人来说极其重要。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信息差,有了信息差呢,就等于有了商机。总结一句话解释就是:你掌握了某个知识你就很难站在,不懂这个知识的人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了,你很可能会默认为他懂,其实他很可能不懂。
知识的诅咒造成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感受不对称、情绪不对称,理解不对称……
前段时间,一个教人坐高铁的视频突然火了起来,很多人直呼意外,难道这还用教?事实上,的确有许多人没坐过高铁。由知识的诅咒现象,我想到了另一个词:向下收割,大意是指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或信息,去赚取未掌握该知识、信息的人的钱。有人说赚钱的本质就是向下收割。许多人由于知识的诅咒,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别人也知道,因此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也提不起兴趣向人传播。这时,我们就有必要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那些知识,只需要向不知道的人传播,而不是奢望向该领域的专家宣讲,得到专家的认可。
自我决定理论——幸福的三块基石
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是幸福的三块基石。自主感代表个体有做或不做某事的自由和权力,直白说就是你有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你不会迫不得已,不会恐惧,你拥有自主权带来的自主感,这是幸福的第一个基石;胜任感,对待任务或者事项,你有把握,有信心,自认为自己不会搞砸,或者当你不能胜任时可以选择其他任务或事项,总之你做出选择后,能胜任它,在不能胜任时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达成胜任;归属感,无论一个人多么喜欢孤独,都摆脱不了与人联结的本能,即使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两年,依然通过文字与人建立起广泛联结,有联结才有归属感。
煤气灯效应:用一盏灯把人逼疯
gaslighting,也可以理解为PUA. 为什么叫煤气灯效应呢?这源自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叫《煤气灯下》的电影。电影讲述一个叫安东的钢琴师,为盗窃珠宝杀害了一名富有的歌唱家,但是没找到珠宝,于是花言巧语把歌唱家唯一继承人宝拉骗到手。婚后,安东一边扮演潇洒体贴的丈夫,一边企图用心理战术把宝拉逼疯。宝拉是歌唱家的外甥女,安东带着宝拉住进姨妈被害的凶宅里,然后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细节,让宝拉变得神经兮兮。比如他谎称一个首饰是自己祖传的,十分珍贵,当面放进宝拉包里,强调说你要记住这个首饰放进了你包里,然后趁宝拉不注意把首饰拿走,宝拉发现首饰不见后,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弄丢的,既自责又怀疑自己健忘。安东还把墙上的画摘下来,栽赃宝拉把画藏起来,晚上把宝拉一个人丢在房间,自己到阁楼里故意弄出奇怪的脚步声,那时候用煤气灯,安东通过管道控制煤气灯,把煤气灯调得一会儿暗,一会儿亮,类似于现在调天然气灶火焰的大小,经过这一系列暗中操作,制造出十分诡异的气氛,当宝拉向安东讲述这些异常时,安东极力否认,并暗示宝拉的精神出了问题。宝拉很快觉得自己真的像安东所说的那样丢三落四,精神异常,差一点就崩溃了,当然,邪不压正,最后在一名警探的帮助下识破了安东的诡计,把他绳之以法。后来人们就用煤气灯效应来表示情感操控。
否定,贬低,挑剔,消极暗示,处处批评,小恩小惠,隔离等;如果在一段关系当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你在不断地变弱、变差,总是在不断地付出,还被切断与朋友和其他人的联系,就要提高警惕了,很有可能对方在刻意对你进行情感控制。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23日,欧森和克拉克两名劫匪抢劫位于诺尔玛广场的一家银行总部,被警察包围后,劫持了一男三女四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在银行金库里和警察僵持大约6天,最后,警方用催泪瓦斯把劫匪逼出来,没有人质受伤。法院审判时,希望四名银行职员作证指控两名劫匪,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一个人质愿意出来指证,不仅如此,四名人质同时声称不但不痛恨劫匪,还表示对劫匪充满感激,甚至要筹集资金为劫匪提供法律辩护,最夸张的是,其中一个叫克莉丝汀的女人质竟然爱上了劫匪克拉克,并在他服刑期间与他订婚。后来人们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形容受害人对施害人产生情感,依赖并帮助施害人的现象。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细节。劫匪之一克拉克,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酗酒,经常打他。克拉克16岁就成了一个无人管教的小混混,经常偷盗,19岁时竟然跑到瑞典首相家里偷黄瓜吃,因偷盗多次被关进少管所和监狱,这个家伙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先后5次成功越狱。另一名劫匪欧森,在监狱里结识克拉克,知道克拉克曾几次成功越狱,欧森对克拉克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两个人一起策划越狱,没想到,这次欧森逃了出来,克拉克没逃出来,被抓回去严加看管起来。逃出来的欧森为了把克拉克救出来,决定抢银行。欧森来到银行,朝上开了几枪,证明是真枪。众人吓坏了,这时欧森拿出一个录音机放起他喜欢的摇滚乐来,后来他说此举是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有一个人大着胆子说,你要抢钱,能不能把我们放走?欧森答应了,把其他人都放走了,只留下四个银行职员当人质。欧森向警方提出三个条件:1、把克拉克送来;2、准备300万法郎现金;3、送防弹背心、头盔和枪,并准备一辆跑车。警方为了保护人质安全,争取时间,答应了欧森的全部条件。就这样,欧森和克拉克在银行重逢,本来两人打算只带两个人质逃走,但是警方不同意。于是,欧森和克拉克只好带着四个人质回到银行金库与警方僵持,这一僵持就持续了130个小时。僵持期间,发生了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但这些小事可以说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至关重要。欧森和克拉克没有伤害和虐待一个人质,反而对人质还挺好,比如,他们要求警方提供食物时,会询问每个人质想吃什么,让警方一并送来;一个女人质做了噩梦,劫匪就从枪里取出一颗子弹送给她当纪念品,告诉她不会伤害她;另一个女人质因为联系不上家人很着急,劫匪安慰她说,可能她的家人正在忙,以后会联系上的;那个叫克莉丝汀的女人质,冷得瑟瑟发抖,克拉克很绅士地把自己的皮大衣脱给她保暖,那个男人质后来也说两个劫匪“彬彬有礼”。而且,据事后的现场勘察,显示有发生性行为的痕迹,但是警方没有透露具体是谁。后来,警方用催泪瓦斯逼两个劫匪出来时,四名人质主动提出来要走在前面,目的是为了防止出来时两名劫匪被击毙,当两名劫匪被带上手铐押走时,四名人质分别与两名劫匪握手、拥抱,好像和亲人分别一样。初被劫持时,四名人质的内心充满恐惧和绝望。因为通常敢抢银行的人,都是穷凶极恶、残暴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劫匪手中。接下来发生的事,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劫匪不但没有伤害他们,还对他们颇为照顾,这使人质产生了一种错觉,是劫匪给了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很好地照顾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首先是劫匪的犯罪行为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据推测,在将近6天的僵持里,两名劫匪和四名人质既然能和谐共处,很可能有大量沟通,其中包括两名劫匪诉说自己不幸的童年经历等,这一自我披露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让人质觉得两名劫匪很真诚,一方面让人质觉得两人的犯罪行为,不是两个人的错,而是他们不幸的家庭和悲惨的经历造成的。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都特别容易原谅那些有着凄惨经历的犯罪者。在人质心里,有了为两名劫匪开罪的理由,因此忽视了劫匪带来的伤害,当劫匪礼貌,甚至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时,使他们不但彻底原谅劫匪的过错,反而对劫匪充满感激,甚至产生情感。忽略劫匪的坏,感受到劫匪的好,正是这种心理,导致四名人质拒绝出庭作证,他们认定劫匪是“好人”,自己出庭作证是害他们,是在伤害“好人”,他们采取种种行动,以便拯救他们心目中的“好人”。
黄金法则和反黄金法则:人际交往的准则与忌讳
对别人要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去做,这被称为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呢?当然是希望受到他人真诚的关注、认可、赞扬、欣赏、拥护和帮助等等,不希望受到他人的欺骗、批评和伤害。你有这样的期望,对方也有这样的期望,多欣赏和帮助,少批评和伤害对方,满足了对方的期望,自然相处融洽,收获一段良好的关系。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应该怎样对待我,这是人际交往的反黄金法则。乍一看,这个法则很有道理,我对你坦诚,你也要对我坦诚,我关心你,你也要关心我,我帮助你,你也要帮助我,礼尚往来没毛病吧。
事实上,黄金法则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而反黄金法则通常对人际关系起到破坏作用。黄金法则之所以促进人际关系,是因为像真诚、关怀、赞赏等都是美好的期望,每个人都喜欢,黄金法则顺应了人们的这种交往需求。同时,黄金法则是一种自我要求,符合严于律己的美德。再看反黄金法则,是一种对他人的要求,违反了宽以待人的准则。也许你对他人的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在无意中可能侵犯他人的边界,严重时,甚至会成为一种控制倾向,没有人愿意被要求和控制。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通常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现象。最早由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与伊迪丝·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正式提出。他们在实验中从班级中随机挑选部分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拥有过人的智力水平,极具发展潜能,但要对其他人保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被随机选中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变得十分自信积极。总结来说,是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该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如果你对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过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对方,给予其由衷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份期待或许就会成真。
假想观众
心理学概念,主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从而产生自我意识过强的情况。这个概念最初由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他认为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会出现一个去自我中心的阶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完成这个过程。因此,一些人在这个阶段仍然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时刻都在关注自己,这种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的现象,就是假想观众。
青少年是假想观众现象的高发群体,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或想法会引起他人的嘲笑或拒绝,而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或拒绝的行为。这种心理特征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情感和行为,还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如对同伴压力的过度敏感等。
在文化产品制作和推广中,假想观众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文化从业者可以通过构建假想观众来了解受众需求,调整和推广文化产品,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假想观众可能存在的不足,如与真实受众的需求和理解存在差异,无法全面考虑到每个个体的需求和理解等。
END
今天就说这么多,读书笔记还是要精简,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