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注重自我教育与成长的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公知大伽都在社交媒体上强调过独立思考、保持理性的重要性,而视感性思维犹如洪水猛兽一般。
我平时喜欢阅读和思考,也对理性思维青睐有加,觉得理性思维比感性思维客观全面,是更高层级的思维方式,还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跟着感觉走,遇到问题要反复权衡,三思而行。
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我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质量,但有时候也会因为考虑问题过于周全细致,在避“坑”的同时,也错过了一些难得的机会;甚至提前作好功课、经过审慎思考后才作出的选择,却得到完全错误的结果。
每当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不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就是认为自己知识储备有限,或者思考没有到位,反正理性思维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直到我读了李录先生《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这本书以后,才开始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有着深刻洞见的价值投资者,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科学知识和个人实践——依据现代科学对大脑的认识,大脑其实是一个模块化运行的系统,应对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方案,启动这些不同模块的方式是感情。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理性思考时,实际上是通过感情在思考——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感情动物。启动感情的是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环境,而感情的核心是“以自我为核心、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来衡量其他一切”。这种思维必然会化分敌我、零合,在文化进化的过程中有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穷的痛苦。
他在阐述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时,就指出理性的人希望完全控制自己是一种错觉。当我们用理性思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理性化”——合理性实际上是合理化作用,并且人的大脑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和条件反射没有太大差别。
他还强调所谓的思想,就是思想自己在想自己,我们的行为归根到底是通过感情来控制的,并不以自己真正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说,人作为感情动物,既不可能完全脱离感性思维,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思维的地步。大脑的计算资源毕竟有限,而且还存在各种进化上的先天缺陷,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接收和分析外部信息,为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保驾护航。
尤其在充满情绪化和不确定性的投资领域,那些精打细算的投资者更容易体会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他们擅长用历史数据、图表工具分析和预测市场行情,虽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资业绩还不如图表好看,而且功课做得越多,得到的投资回报越少——“那些看上去稳定、可预测的事情可能结果并非如此,相反看上去不稳定的最后却很成功”。
又比如每次发生飞机事故,社会舆论总会聚焦到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上。有些人就从事故发生概率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坐飞机远比坐汽车安全,毕竟车祸天天有,但坠机事故并不常见。
这种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确实是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没有被灾难新闻引起的恐慌情绪带偏。
但卓克老师在今天的专栏文章中指出,这种分析方法不但有错,而且角度缺失,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飞机的安全性。“交通事故死亡”和“交通工具内死亡”是两个概念,人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出行,本质上是要参考交通工具内的死亡率高低(不少车祸导致的是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死亡,而非坐车的人);并且乘坐飞机的总人数远远少于乘坐道路交通工具的人数,不能光从绝对数字去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
由此可见,同样是理性思维,思考质量却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去认识和思考问题。那些能思考自己的思考,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往往能避开更多的思维陷阱。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时常反思和自省,不断拓展认知范围,避免盲目自信,才不容易被思维的陷阱困住。
我们更没必要贬低感性思维,不仅要用理性思维去审视它,把握好直觉,控制好情绪,而且要综合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该感性的时候感性,该理性的时候理性,尽可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