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标配”这个词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流文化,而且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标配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如今已经开始像病毒一样蔓延到各类人群中。
01
小孩子的“标配”,从胎教到兴趣班,从名牌衣服到幼儿园,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掏空家底也要争人之前,到头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收获,只是家长自己心安了,觉得自己已经为孩子贡献了最好的一切。
所以,相比于孩子真正的因材施教,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行为,更像是家长在重金求得一种“问心无愧”的育儿态度。
女孩子的“标配”心理,早已经是被光大男性同胞们怨声载道的社会现象。从名贵首饰到苹果手机,从奢侈品包到网红爆款,闺蜜买的我也要买,表姐带的我也要带,如果没有,就会认为是自己的生活低人一等。
网红店排队打卡,双11大杀特杀,疯狂的跟风购物几乎抽干了自己的钱包,而买回来的东西又大多是绣花枕头。只为了在朋友圈中有图可炫,在闲谈时有话可聊。
男人的“标配”最为放纵,房子、车子、妹子,没有的要有,有的要多,多的要好,追求极尽的奢华和不切实际的享受,把自己置身于名利的虚荣漩涡中不能自拔。
在网络上炫耀,在朋友中吹嘘,越是追求表面上虚假繁荣的人,往往内心越是贫瘠匮乏。
02
窦文涛在《圆桌派》上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他认识的年轻小伙子,母亲做生意亏本欠债,他还要给母亲还债,但即使是这样一种紧迫的经济环境,男孩依然奢侈消费。
一件售价1万多的风衣,说买就买,一点都不含糊。面对这样的行为,窦文涛表示实在理解不了,一万块钱买一风衣,自己都觉得贵,虽然他在10年前就已经是3亿身价的主持人,但绝不会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下如此暴力消费。
对比,他们还聊到了“标配”和“高配”的话题,窦文涛觉得,这个男孩就是典型的被“标配”绑架的受害者。
这个男孩的工作是一名时尚行业的工作者,对于那个圈子的人来说,一万块钱的风衣勉勉强强算是一种入门级别的服饰,只不过是作为行业人员的基本服装。
所以他并不认为这是一次暴力消费,而是他能够在工作环境中站稳脚跟的刚需。
对此,窦文涛想到了40年前的日本,当时还是在经济泡沫之前,日本莫名其妙的兴起一股打高尔夫球的热潮,而且还把这项运动作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打高尔夫球,已经成为了那个时候日本成功人士的标配,而这就给了其他普通人跟风高端的理由,全民开始纷纷购置高尔夫球杆,就怕自己在职场中跌份掉价。
但他们从来都不打,仅是放在家里一个显眼的地方,供他人参观。可没过几个月,时尚风向变了,人们开始追求球杆的品牌和材质,跟风的普通人马上花高价买来最好的球杆。
可没过多久,时尚风向又变了,开始变成了球杆的袋子,打球的帽子、衣服、鞋子、那些跟风的普通人只得在这样的无底洞里继续掏空自己的财产,高尔夫球杆,仅仅是一种被“标配”思维绑架的象征体,球没有错,杆也没有错,错在人心。
03
只有放下了攀比,生活才会自由。那些每天标榜着自己衣食无忧的人,很可能是一种自我包装出来的“富余假象”。
每天费尽心机地给外界看,自己过上了别人羡慕以极的标配生活,甚至高配生活,但她的手提包可能是高仿,他的跑车可能是租的,他的豪华别墅可能是朋友的。
“标配”心理,与其说是被社会压力绑架,被朋友圈绑架,不如说是被自己绑架,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了盲目标配的“虚荣心”来操控,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别人定义,失去了生活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
这样的人,把生活活给亲戚看,活给朋友看,骗的是自己,掏空的是未来啊!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