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喜欢用“内向”、“外向”、“孤僻”、“多愁善感”、“开朗乐观”来形容某个人的性格。而且会觉得,性格是天生的、后期难以改变。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这个定义,读了半天,仍是迷惑不清、一头雾水。今天谈一下心理学上关于性格的解释。
1 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那些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如自卑、自信等,我们很容易理解为这是一种个人特质。但实际上,它们表达的都是关系,都要借助关系的框架才能准确理解它们。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是一个人最初和父母相处的关系模式,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如果小的时候,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情感与想法,只是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有打骂甚至羞辱的教育行为,小孩长大之后就自卑、胆小、懦弱。反之,父母对孩子能够对孩子进行表扬,甚至是发自内心的喜爱,那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开锣乐观、自信,人缘应该还不错。
2 性格是如何体现的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这就意味着,父母如何对待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也就是我们常说得性格决定命运。
3性格可以改变吗
性格,在关系中疗愈。如果我们在关系中,遇到了和我们不同关系模式的人,大家都会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按照自己内心的模式来构建,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矛盾、冲突,从而出现了改变的机会。
比如,一个从小情感没有被关照到的人,内心极其不稳定、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慌张与恐惧,可是如果遇到了关爱自己,被人满心欢喜的接受之后,可能会慢慢消除自己内心的荒芜。
性格的另一个改变途径是觉知。认知自己,觉知自己,与自己内心接触、接纳,可能也会慢慢改变吧。
---备注,理论基础来自于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