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 2020 年度生命叙事】
拂去岁月的浮尘
镜子前,我扶起发根一层又一层的白发,俯看发梢并不自然的黑发,哦,又一年要过去了!岁末年初,审察自己平平常常的一年,拂去岁月的浮尘......
心理课的学习,擦亮了我的生命。
一、疫情惹下“祸”。
年初受疫情的影响,师生都处于高度焦虑中。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聆听疫情最新消息,憧憬开学神圣而庄重的时刻。从初一挨到正月十八,无望的结局等来的是网上的教学。先是老师的“骚动”——下载软件,学习使用软件,备课、出镜、唤学生、排故障......。“神兽”出笼,隔空的驯养,累坏了老师,苦逼了家长。老师上课等不来,提问问题,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吵成一锅粥。作业交不全,交了老师看不清,手机不断翻转,才能看完一份作业。一节课要上到一小时,这还算网络给力。反之,一个半小时也是有的。为此,更换网络,购买新设备。老师还可假借“老师”的威风约束一下“神兽”,家长就苦不堪言了。叫不起床,得动怒;不听课,得陪听:不写作业,得陪写......后勤服务还得周全。为此,不断接到家长的哭诉求助电话。焦虑的老师,苦恼的家长,问题百出的学生,就连自己的孩子也束手无策。真担心自己得了焦虑症,困惑、困扰......。
二、心理课来解围。
新网师选课,我毅然选择了《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初入课程,就挨了组长的当头一棒:预习作业打回重做。本带着满满的希望,购全了所有的书籍,做了自己认为较深度的预习,全部武装上阵,没想到一上场就阵亡。痛定思痛,看来自己这三两下本领是拿不出手的。于是,求助于组长的引领,再次翻阅多本工具书深度研读,感觉有眉目了再一次动笔完成作业,总算以75分的成绩完成。老师授课前对比优秀作业,方知组长给出的分数大概是鼓励一只“老蜗牛”吧!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死磕。这是我加入新网师最大的收获,这是我学到的网师人的精神。于是,我预习每一课都要写下课后作业。同时,买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每天打卡是我的常态。当然,不时有置顶的打卡日记及学友激励的评语,成就感是我不懈努力的动力。学然后知不足,亲自下海才知水深浅。学习中不断购买书籍,诸如《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性格心理学》等一类的书购买了七本,基本一周一本读完。书中内容打通自己教育、教学生活时,不时也在“简书”中发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其间,还参与智静老师组织的《正面管教》与家长共读的活动,自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儿童人格教育》两本书。自以为厚积了理论知识,撑起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熊胆”。
三、心理知识助我出彩。
网课中向我哭诉最多要数张振安的妈妈了。他们一家是河北邯郸人,祖孙三代客居定襄做配件买卖。振安是他家三代独苗,爷爷奶奶是他的忠实保护伞,孩子无论对错,爸爸妈妈是不能批评的,尤其是妈妈更不能。爸爸经常外出送货,孩子网上学习的监督任务非妈妈莫属。振安平时学习习惯差,网课学习没人监管就为零。为此,母子大街上的撕打;婆媳口角相争;夫妻间的大吵大闹,频频发
生。振安妈妈近一小时的哭诉,引发我就事论事的劝导,不知不觉的心理理论知识的介入让她释怀,每次他都会说:“听您这么一说,我心里舒坦。”
本年度,我做出最“伟大”成绩要数盼盼的改变了。还记得,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学生与报名数对不上。点了几次名,总少一个人,最后查出李盼有名没人儿。幸好留了家长的联系电话,打通电话后,盼盼妈妈不好意思地说:“孩子跟我回家了,现在正和他沟通,让他返校呢。”幼小接轨的刚开始,这种现象很正常,好在孩子没丢,我也没在意,但这一天李盼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下午,盼盼妈妈带着孩子来到教室门口,我安排好孩子入座后,妈妈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告诉我:孩子性格内向,您要允许他随时上厕所,不然就尿裤子了。就因此我在李盼的同学的身上多留了一份儿心。为了防止自己工作起来忘事,我特意把孩子叫过来,告诉他可以随时上厕所,并给他引荐了几位小朋友陪他上厕所。
可是开学一周来,他天天尿裤子,孩子因此变得与小朋友们格格不入,总是一个人低着头静静地坐在那里,与同学们不交流,与老师无对话。我因此把孩子家长叫到办公室,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李盼的妈妈潸然泪下:“老师,我是医生,为了孩子尿裤子一事,医学办法用尽了。医生说,不是病理性问题,是否从心理上治疗一番,看看效果如何。”说完孩子妈妈的眼神聚焦于我。
这可真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师者仁心,每每复现李盼父母的焦虑的神态,叹息的余音,我全身发冷。于是我又打开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不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才知道,李盼的爸妈由于工作原因晚婚,结婚多年后不育。好不容易中年盼来的儿子,所以起名“盼盼”。上辈人对孩子更是宠爱有加,从小孩子不蹲便盆儿,不上卫生间,随意大小便。孩子妈妈上班后,老人带孩子在家,一切包办代替,孩子也很少与外界接触。
孩子上幼儿园一下难以适应园中的生活,先是家长放不下孩子,接着是孩子滞后适应园内生活的不协调,曾经多次于幼儿园老师的执拗,引发老师无奈之举——关黑房,请家长。也从此,孩子对学校、幼儿园印刻了规矩森严的印象。李盼的妈妈感慨地说:“孩子在校在家旁若两人,上学路上还是话唠,一到校门附近就一副拘谨的状态。”
孩子到校后总是手忙脚乱。桌子上十分凌乱,老师问话也是摇头点头,孩子没朋友。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上下楼,一个人贴墙,亲手慢脚。考试考不好,把
试卷藏起来,不敢让家长看。老师要得到的家校反馈,总是他人为阻断。
综上所述,这学期我应用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理论分析孩子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总结出了李盼产生问题的三个主要原因同时也践行了一些措施: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父母和隔代抚养者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对孩子过于顺从。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表现为不设限制地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剥夺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让孩子像皇帝一样,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无视他人的权利,变得自私自利,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富于攻击性。孩子会在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中变得消极、被动,感觉无聊,对他人冷漠。因为不知道克制欲望,当欲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格外难以接受。
矫正李盼的行为,我与家长沟通,首先就要让他脱离之前被溺爱的环境,然后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开始学习独立和自理,逐步学习克制欲望,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边界。家庭的教养理念很难改正,在学校我尽可能鼓励他,帮助他自立。我不仅要他做好自己的事,还有意让他参与班务工作,哪怕开始只是看客,也让他有服务大家的意识,这样他才有可能改变。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理因素和家庭环境让孩子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自卑感本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人自出生起,就本能地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强大和完善,也就是追求优越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生命发展的动力”。
李盼在成长经历中,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尿裤子、耳朵上长着一个瘊子,父母对他过高的期望……这些都引发孩子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同时,这些感受又会形成对他的心理刺激,让他采取行动,努力去争取平等地位,试图通过获得优越感而消减自卑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是自我感觉脆弱的他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会用错误的方式来争取优越感;二是家长不恰当的引导也把孩子带入过度追求优越感的误区。被自卑感困扰的李盼往往看上去缺乏勇气,为了消减自卑感,他采取自暴自弃的方式。对应该完成的事情,坚信自己一定做不好。为了避免做错事情被嘲笑和批评,他们宁愿什么都不干,或者躲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尽量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是孩子的成长风险之一。李盼的家长过分期望孩子出人投地,并因此过度鞭策孩子,基于孩子希望获得父母赞扬的天性,孩子会全力以赴,努力去达到父母的期望,但这些超过孩子正常能力范围的标准,会带给孩子巨大的身心压力。时间一长,孩子或者因为无法达到目标而自暴自弃,或者因为要竭尽全力而精疲力竭,形成身心创伤。
李盼的妈妈往往习惯将孩子与其他孩子去做各种对比,渐渐地,孩子也会受家长影响,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在“超越别人”上。当他获得竞争胜利时,他会时刻提防同伴;而当同伴取得成功或得到赞扬时,他往往恼怒不已。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孩子都无法享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学会与别人合作,很难形成健康的社会利益型人格。
对于李盼的情况,我矫正的首要前提是对他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通过鼓励他,与他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使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让他相信完全可以通过勤奋、毅力、练习去获得自己向往的一切。同时我告诉孩子: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气和坚持。这样,孩子才不至于丧失信心而放弃努力。并且建议他的父母不要去训练孩子的野心,而要去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勇气和自信。
第三个主要原因父母工作忙,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家庭中被忽视的孩子是很难有足够的安全感的。父母无法给孩子陪伴和关爱时,孩子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孩子会让自己变得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带着一副消极冷漠的面具,拒绝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
作为老师的我所要做的,依旧是同情他,理解他在需要爱的时候得不到关爱的痛苦,找到他潜在的天赋,激发他的勇气,鼓励他学习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告诉他与人相处的恰当方式,发展他的社会情感。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中,对儿童心理缺乏了解的家长和老师特别信赖,“管教孩子”的诀窍就在于掌握一些按钮似的开关技巧,一按这个按钮,就打开或者关上孩子的某个行为,因此网上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孩子早上不起床怎么办”的便捷答案。但是事实证明,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来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孩子的错误认知,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李盼从小在家受宠的独生子,到了幼儿园后就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上课捣乱,捉弄同学,等等。幼儿园老师按照单个行为来做推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就可能被认为笨,上课捣乱就可能被认为是挑衅老师,捉弄同学就可能被认为心怀恶意,品性不良。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就应该对这个孩子严加管束——关黑房子,管束不了就只能要求家长领回去,不许孩子到学校上学了。
可是,如果我们以阿德勒“人格统一性”的理论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孩子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是因为他的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是一直处在一个婴幼儿、被照顾的状态里,因此缺乏独立的能力,所以到学校后,他也不知道如何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包括不能自己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他又习惯于被关注,需要随时随地有人注意他,当感觉被忽略的时候,他就以不守纪律,捣乱,捉弄同学这些令人讨厌的方法寻求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引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实际上,这个孩子所有不当行为的根源,是在于他有一个错误的人生目标:他在学生的年龄,却希望像婴幼儿一样被无微不至地照料。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学校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不是要去制止和惩罚孩子的行为,而是给予他理解和鼓励,帮助他逐步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帮助他用正确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争取自己的存在感;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年龄和成长的需要,正确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我的帮助下及引导家长学习心理知识后的共同配合下,李盼变了。首先尿裤子的毛病没有了,学习上进,成绩突出 ,今年六一还被学校评为“文明之星”呢!现在孩子正以正确的方式面对成长中的挑战。这正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美好愿景。
2、通识课的引领,改变了我对课堂的理解。
一、润泽教室的样子。
伴着网师学习,我不断反思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我的课堂效率如何,是否给了学生一个“润泽”的教室。什么是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润泽一词反馈给我的是清新、温暖、和谐的感觉,《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二、理想课堂落地。
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
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
生活如小溪潺潺,网师学习犹如一道亮光不断照亮自己的生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永远是我追求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