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假期,连续一周都没有休息。特别是这几天,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我和语数英三科教研组长以及几位骨干教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评价体系不断改革的过程中,老师们如何“改变”才能跟得上形式,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学习。
今天上午,我们正式坐在一起,进行了思想的碰撞。我把自己的发言整理出来,以备不时之需。
我把今天发言的主题定为《挖坑的艺术》。这个灵感来源于刘校长最近一直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教师要善于“挖坑”,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跳进去,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不知不觉地运用知识解决了问题。仔细琢磨一下,其实我们老师每天都在“挖坑”,只是我们挖的“坑”有的学生就喜欢往里跳,这个“坑”里玩够了满心期待老师挖的下一个“坑”;有些老师挖的“坑”,学生却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连拉带拽把他们拉进“坑”里,他们就“自觉”地闭目塞听,等着被“埋”。我们都在困惑,老师们怎么样才能把“坑”挖好,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呢?
换种说法,就是我们怎样动脑筋让孩子们喜欢自己的课,让自己的课堂更经得起推敲?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设定,结合课标
一节课的目标,不只是教参上给出的。即便是参照别人给的目标,我们也要明确地知道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比如一节语文课,目标必须从三个维度出发,要结合文本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要在课标中寻找到依据,更要结合国家的育人方针。就像数学里讲的,无数个点组成了线段,而几条封闭的线段构成了面。我们不光只着眼于一节课的“点”,更要紧扣课标、紧靠国家层面的育人方针。
每节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变的就是要思考我们的课堂上,除了智育还融合了“德、体、美、劳”四育当中的哪一种或几种。比如《司马光》一课,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同时,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体现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生字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生字书写正确、美观;在读文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韵律美,体现了智育与美育相结合。“坑”,还得环环相扣!
二、主问题引领,创设情境
记得以前很多专家在讲座中指出:课改改了这么多年,改了什么?那就是把“满堂灌”改成了“满堂问”。现在很多课堂都是一连串的问题和回答构成的。一个问题抛出后,多数学生等待着别人的答案,没有自主、没有思考。学生就像机器,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一节课上完,真正有思维发展的学生为数不多。
我们的课堂,尽量以一个主问题为纲,抽丝剥茧,发现多个方面或多条路径。语文方面,写人的文章,可以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为主问题;写事的文章,可以以“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为主问题(低年级可以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主问题);说明文可以以“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讲了事物的哪些方面”为主问题等等。抛出大问题,让学生读文找答案,但多数学生找不全面,在小组合作,班内展示的过程中,主动听取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想法或提出质疑,这才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学困生连书都不读、讨论都不参与,怎么可能主动听取别人的意见呢?这就要发挥小组长和其他组员的作用了。我们在指名上台展示的时候,提前不指定发言人,而是随机点名。为了小组荣誉,他们会想尽办法让每一个人都能发言。这样就会出现小组内三四个人围着一个人教的热闹场面,这不比一个老师教好几个来得更有效吗?学生主动热闹起来的“坑”比老师一言堂的“坑”更能发现问题。
三、思议真实,展示有效
我们学校的“思议灵动课堂模式”正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以情境创设为手段的高效课堂模式。“思”是“议”的基础,“议”是“思”的补充。而“思议”又是深度学习的主要呈现形式。
我们备课的时候,要保证学生自学思考的质量,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习真正自主,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学生自学思考在前,小组合作在后,这样才能为小组展示做充分的准备。 小组展示结束后,一定要用评价和质疑去暴露新的问题,推动进一步的探索。
切记:小组合作不是掩盖问题,而是暴露问题;不要求展示得完美,只要求展示更有效!否则这个“坑”就白挖了。
四、融入情境,巧妙检测
之所以把这两项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项都是学生复习反馈的方法。我们要动脑筋,让检测题或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体现本学科的育人特点,最重要的是题型更加新颖巧妙。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习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检测这一重点知识时,不一定非要用填空题。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小蝌蚪变成青蛙后跟着妈妈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它看见一直小蝌蚪闷闷不乐,上前一问才知道,小蝌蚪觉得自己和妈妈一点都不像,它特别纳闷,明明黑黝黝的小蝌蚪,是怎么长成绿油油的四条腿的青蛙的呢?如果你是那只小青蛙,你会怎么告诉它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呢?(可以接住板书讲一讲)
我们引导学生在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才是我们该思考的点。相信这种不仅能帮助小蝌蚪又能获得大家认同的任务,学生会抢着做的。那么这一坑“小青蛙”会十分卖力地练习说话的。这一“坑”练习说话的小青蛙是不是分外可爱?
五、作业分层,保护兴趣
五指各有长短,学生学情不一,对于优等生来说做简单的题就是浪费时间;对于学困生来说,做难题就是打压积极性。所以分层作业是保护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最好的办法。我想起了小猪佩奇期盼下雨后冲进水坑时的心情。如果学生放学写作业也是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那又是怎样的景象!
赵本山曾经演过一个小品叫“修路”,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这条路上的坑是大坑套小坑,小坑套老坑,坑里还有水,水中还有钉,下去就没影。我就在想啊,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像这些“坑”一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情境创设,惊喜不断,好让学生像玩游戏那样上瘾,何愁他们不愿意听、学不会呢?
“一件事、一辈子。”当我们把“挖好坑”当成一辈子的追求时,那么我们关注的就不再是“挖坑”的技术,而是如何把“挖坑”变成一项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