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师:
大家好,这节课讲明心见性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明心见性就是指开悟,这种开悟不同于单纯的理论上的解悟,它是一种真实的证悟。那么见性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心经》中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境界就是见性后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在现实中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见性后的行者,他会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全新体验呢?见一切相,但不执着于一切相,即是见相离相。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空有一如,行于中道,这个就是见性后的境界。
我们对明心见性要有一个正解,那就是明心见性并不意味着究竟成佛,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只是见到了自己本具的不生不灭的佛性,他还需要进一步的圆修、圆证,也就是说见性它是真正实修的开端。但是见性后的修与见性前的修是完全不一样的,见性后的修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见性前的修都是以生灭心来做有相行,有相修,这种生灭的因不可能去证得不生不灭的果,因为因果它是不相应的。
而见性之后是以不生不灭的本具之因来修,这个因才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故而说悟后起修才是真修。那么见性后的行者与开悟前有什么不同呢?在《五灯会元》中,唐代禅宗大师清源行思这样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就是后来的禅宗三观。
禅宗三观从日常的最寻常处却说明了见性前后的不同,所以此喻最为亲切。第一重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是凡夫的见。凡夫误认为现前的身心以及心外的万法都是真实的,所以才会认物为己。
第二重关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参禅后行者的一个境界。为什么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呢?因为已经如实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
第三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开悟后的一个境界。看似最后的境界与第一个境界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此时眼中的山水,已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法尔如是。于一切万法任运随缘,无有挂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