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问答(41)——明心见性后是一种什么境界?

佛教问答(41)——明心见性后是一种什么境界?

作者: 酒醉的菩提 | 来源:发表于2024-05-04 17:20 被阅读0次

红师:
大家好,这节课讲明心见性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明心见性就是指开悟,这种开悟不同于单纯的理论上的解悟,它是一种真实的证悟。那么见性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心经》中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境界就是见性后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在现实中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见性后的行者,他会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全新体验呢?见一切相,但不执着于一切相,即是见相离相。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空有一如,行于中道,这个就是见性后的境界。

我们对明心见性要有一个正解,那就是明心见性并不意味着究竟成佛,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只是见到了自己本具的不生不灭的佛性,他还需要进一步的圆修、圆证,也就是说见性它是真正实修的开端。但是见性后的修与见性前的修是完全不一样的,见性后的修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见性前的修都是以生灭心来做有相行,有相修,这种生灭的因不可能去证得不生不灭的果,因为因果它是不相应的。

而见性之后是以不生不灭的本具之因来修,这个因才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故而说悟后起修才是真修。那么见性后的行者与开悟前有什么不同呢?在《五灯会元》中,唐代禅宗大师清源行思这样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就是后来的禅宗三观。

禅宗三观从日常的最寻常处却说明了见性前后的不同,所以此喻最为亲切。第一重关,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就是凡夫的见。凡夫误认为现前的身心以及心外的万法都是真实的,所以才会认物为己。

第二重关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参禅后行者的一个境界。为什么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呢?因为已经如实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

第三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开悟后的一个境界。看似最后的境界与第一个境界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但此时眼中的山水,已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法尔如是。于一切万法任运随缘,无有挂碍。

相关文章

  • 浅谈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在大乘通途法门来说,是修行人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那么,什么是明心见性?如何做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后...

  • 谈佛

    佛教的内涵纯是哲学的。 佛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偶像,是一种心灵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佛。立时达到则立时为佛,不择身...

  • 明心见性、开悟、了生脱死,三者有什么关联吗?

    师兄问:明心见性、开悟、了生脱死,三者有什么关联吗? 师父答:明心见性,就是自己体验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这个境界,...

  • 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思维发展有三种境界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

  • 明心见性的境界是怎样?

    慧律法师答:见性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见性就是见本体,见本体就是见性,只是名相不同,境界都一样的。见性就是我们的...

  • 《佛学的魅力》序 言

    什么叫做“佛”?佛,是至高至善,大空涅槃的境界,一个明心见性,彻底觉悟的人。 佛学,讲缘起、因果、包容、爱心、放下...

  • 我的佛教观

    我的佛教观是:大乘佛教,大众佛教,人生佛教与科学佛教。大乘佛教,简单来讲,是智慧大,心量大,境界大。这三大决定了它...

  • 【丁师问答·大理篇2】如何在闭关明心见性后保持那个状态?

    【丁师问答·大理篇2】 问:如何在闭关明心见性后保持那个状态? 丁:如果想保持那个状态,那都是个欲望,你保持不住。...

  • 雪漠:佛教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 目前,社会上的很多人,包括佛教内部的一些修行人,一见面就问,你明心见性了没?他明心见性了没?大家都把明心见性作...

  •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问答(41)——明心见性后是一种什么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mh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