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是爱,批评也是爱;
批评能像狂风暴雨一样折断幼苗;
批评也能像春雨一样滋润幼苗;
如何做到“正确”批评孩子?
你肯定批评过自己的孩子,对吧?
批评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爱孩子的,对吧?
但每次批评后,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了吗?
有的父母说,批评后,孩子有了成长与进步;
而有的父母说,怎么批评都不管用呀?
出现这样的差异,是孩子错了吗?是家长错了吗?
其实孩子和家长都没有错,错在我们没有正确的方法。
那咱们今天来聊一聊“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
一、孩子们害怕犯错,到底是谁的错?
2019年4月份,我参加过一次法国哲学家奥斯卡·伯尼菲(Oscar Brenifier)的“哲学对话工作坊”。
这次对话共3个小时,前面的1个小时,是Oscar和现场儿童们的对话,后面2个小时是家长们的现场提问。
整个过程,大家的思维都跟着奥斯卡的提问在快速地运转。结束后,大家都觉得度过了一个非常烧脑、很受启发的下午。
儿童环节的对话,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被对话的孩子大概有10个,孩子的年龄都在7-12岁之间,有来自北京国际学校的,有来自北京知名小学的,也有来自普通学校的。
奥斯卡问孩子们,“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最大的问题或困惑是什么?”
刚上台时,孩子们都叽叽喳喳。面对问题都沉默了,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去回答。
现场的工作人员,鼓励孩子们主动回答,结果还是没有人去做第一个回答者。最后被迫按座位依次对话。
这种现象让奥斯卡很震惊,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如此害羞,缺乏自信心?奥斯卡每年会对话世界各地的孩子和家长。中国孩子的害羞,缺乏自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奥斯卡就一个个地问孩子不主动回答的原因,孩子们的回答惊人地相似:不敢主动回答,害怕自己说错了!说错了,老师可能会批评我,家长可能会批评我。
因为怕犯错误,孩子就不敢去尝试一些事情。
因为怕犯错误,孩子做事情的主动性降低了,不愿接受新的挑战,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
但现在孩子们害怕犯错,不敢去尝试,究竟是谁的错呢?
孩子两岁之前,父母一般沉浸在初为人父人母的幸福中,沉浸在孩子第一次站立起来的喜悦中,沉浸在孩子第一次迈步走,第一次张口清晰地叫出爸爸妈妈时的惊喜中。
但两岁之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就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慢慢地会出现如下的熊孩子行为:
经常哭闹、尖叫、发脾气?
软硬不吃,你说什么他都不听?
在起床、睡觉、出门时各种不配合?
经常在学校和小朋友有小冲突?
经常顶嘴,甚至撤谎?
爱玩游戏,爱看电视,却不写作业?
......
面对这些熊孩子行为,你们做了什么呢?
面对这些行为,你的要求是不是越来越苛责呢?
面对这些行为,你的言语眉目间是不是充满着对孩子的批评与斥责呢?
我想你肯定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过道理,也肯定用糖衣炮弹讨好过他。
你甚至也声嘶力竭地吼过,盛怒之下打过他?结果呢,过不了几天,还是一切如常。
作为父母,批评孩子少了,我们怕他没有规矩、没有责任感、不自律;批评多了呢,又怕他胆小、自卑、不自信。
那到底应该多批评,还是少批评呢?
其实批评不在于多少,得看我们批评的方法对不对。
如果批评方法不对的话,容易造成孩子害怕犯错,孩子变得胆小、自卑、不自信。
如果批评的方法正确的话,孩子是不会感到压抑、受挫,反而是个成长的好机会。
那到底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呢?
在分享正确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跟批评相关的3个教育心理学效应。
二、跟批评相关的3个心理学效应
1.野马结局效应
野马结局效应,说的是野马的真正死因,不是因为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的吸血蝙蝠,而是因为他自己的狂躁和愤怒。
在心理学上,调控情绪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情绪。
只有在家长情绪平静的时候,教育才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家长大吼大叫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会有性格缺陷,经常跟家长对着干。
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要找到调控情绪的方法。
2.超时效应
超时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超时效应很容易发生在父母对孩子批评教育时,很多家长掌握不好教育的时间,喋喋不休的教育使得孩子从一开始的反思心理变成烦躁叛逆心理。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教育的“度”,不要过度地去进行教训,不然会给孩子起到相反的作用。
3.潘多拉效应
你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是否听孩子说过:“你越让我做,我就是不做。”这就是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在禁止的事情上孩子会做出相反的行为,也就是“不禁不做,越禁越做”。
在孩子成长发展中他们的好奇心总是会处于特别兴奋的过程中,导致他们想去尝试更多的事物。
对于家长禁止的一些事情她们因为没有接触到反而更好奇,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做出违反命令的行动。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总是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对孩子要求过多,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总是希望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
这些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抵触的心理。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告诉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充分的理由。
适当的时候,能“放手”的就放手,让孩子多去尝试。
看了上面的3个教育心理学效应,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呢?
三、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
正确地批评孩子,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先处理情绪,再进行批评
孩子犯错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生气。
说着说着,声调就会变高;如果孩子再顶嘴的话,你就会暴跳如雷,甚至有想打孩子的冲动。
每次批评孩子时,若感觉自己马上激动时,一定要按下暂停键。
暂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喝口水或看看窗外的风景,疏散自己的情绪后,再冷静去面对孩子的错误。
千万不能中了“野马结局效应”的招儿,既伤了自己的身体,也伤了孩子的心。
2.抓住重点,点到为止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对其批评指责,本来就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如果批评时间过长,频次过多,孩子就更加容易出现“超时效应”。
大家还记得2019年4月份发生的一个让人痛心的事件吗?上海17岁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在车上又遭其母亲持续的批评,于是冲下车,毫不犹豫从卢浦大桥跳江身亡。
没想到,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母亲喋喋不休的批评。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过度,你一定要针对本次问题,提炼关键点,简单明了地跟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而不是长篇大论,让孩子厌烦、逆反。
批评孩子做到“点到为止”,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有时间去思考和反省。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贴标签,更不要对孩子的品质做定性的负面评价。
比如:有的家长经常会说“你快点走开,看到你就觉得烦!”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个笨蛋呢?!”“算了,你没得救了!”
上面的这些话语,就给孩子贴上了“讨人厌”“笨蛋”“没法改变”的标签。
这样的负面标签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慢慢在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笨孩子等。
让他形成了固定型思维,让他放弃了自身的成长。
父母往往很会找孩子的缺点,因为批评孩子远比赞美孩子容易得多,我们很容易由批评事件本身蔓延到批评孩子的品质。
所以,咱们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就讲他这件事儿本身哪里做得不对,千万不要翻旧账,不要把他一次的错误,无限放大。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配合,改正错误。
所以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无理由地扩大批评的范围。
放大错误,既给不了孩子具体的指导,又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绪。
4.表明缘由,讲明原则
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让他明白:犯错不可怕,不是世界末日,我们应该做的,是从错误中学习。
批评孩子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了,你一定要解释给他听,他错在哪里了。
因为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他才能成长。
如果你不给他讲明白,而只顾自己发泄情绪,这对孩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会使他越来越讨厌父母的批评。
有一天,我带着两个娃到小公园去玩,远远地听见一个小女孩在哭闹,走近一探究竟。只见一位妈妈,瞪着眼睛,训斥着一位8-9岁的小女孩说:“每次一出来玩,你比谁都开心;一说回家,你就闹脾气,都玩这么长时间了,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了。天天就知道玩,学习怎么没这么上心呀!......”
当时听得我心里挺难受的,都有想上去劝阻的冲动。
这位妈妈不仅仅是批评孩子玩得时间长,连对她学习不用心的不满都趁机一起发泄出来了。
你要知道批评孩子的真正原因是帮助他成长,而不是发泄你的情绪。
所以批评孩子之前首先要接纳孩子,照顾到孩子的需求,不要一开始就教育孩子,更别粗暴地立刻教训。
所以,如果我是那位妈妈,我先会这么说:“哦,你还想再玩一会儿,对吧?我也想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可我还得回去做饭。你今天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完成对吗?”当然,这么说的话,孩子可能会说:“是的,妈妈,我们再玩一会儿,好吗?” “那我们就再玩5分钟吧,5分钟后我叫你。”“好的,妈妈!”
其次,最好的防止孩子犯错误的方法,是让他们明白这件事为什么是错的。
如果只是告诉他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下次他们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跟孩子讲错误的缘由,其实就是在讲道理。
讲道理要和孩子进行一个平等的讨论,告诉他具体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为什么不好。
最后,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就是讲原则,原则要和孩子讲清楚。
这样孩子也更能接受批评,他知道家长并不是平白无故地指挥他们,而是根据原则在生活。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可以这样说:我们不能玩太长时间,这样会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后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和玩耍任务,我们既学得开心也玩得开心。
这里面保证孩子既学好又玩好就是最大的原则,只要把这个原则给孩子讲清楚了,孩子内化了这些道理,他就更容易接受批评,并且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有的时候我们总说孩子不讲规矩,其实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讲清楚规矩。
如果只是告诉他一堆“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那他只是记住了一堆清规戒律,而不能真正理解这背后的道理。我们就容易陷入潘多拉效应中。
最后还有个小贴士:当孩子遵守了规则,就要对他提出表扬,肯定他的规则意识,离好习惯就不远了。
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明白自己错误的原因,理解要遵守的规则,才能让他真正地成长。
孩子不是不可以批评,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批评。
正确地批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与自律。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孩子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与其要求孩子,我们不如要求自己。
从学习正确地批评开始,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