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沉寂了一段时间,文章的更新也没有以前勤快,看起来是开始划水的日子?
而现实是之前个人技术成长到了一个瓶颈期,而且也处于一个职业道路的抉择路口。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以及实际生活的体会,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答复。
正文
孔子曾说过“三十而立”,年近三十的我也是感慨良多:想想自己的责任,再回顾过去的经历,我一直在想要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
我以为大公司能给我这个答案,所以我从上海的创业公司来到深圳的大公司。
但是在大公司的时间里,我反而感觉到深深的危机感:安逸的环境、懈怠的精神、螺丝钉的无奈。
我感觉自己的技术在不断积累,能力也在逐渐变强,甚至薪酬也在不断的上涨,但是微弱的成就感,以及深圳这个节奏飞快的城市给我的压力依旧巨大。
我曾经给自己定过一个三十岁目标,按照之前的情况会很难完成,我开始思考自己应该作何改变。
从个人技术栈来看,大概有三个选择方向:
a.基础技术方向:个人优势在于基础知识不错,思维灵活并且喜欢专研技术;
b. 客户端业务方向:个人优势在于经历丰富,善于沟通和理解能力强;
c. 音视频技术方向:个人优势在于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PS:写到这里,觉得当时有些太过主观、片段,可是脑海里的想法又怎么做到尽善尽美?
或许还有其他不错的选择,但是做决策的时候不宜有太多选项。
中间经过一些戏剧性的波折,最终还是选择了b选项。下面聊聊,这段时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经历。
价值与产出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历从封闭开发到产品上线,中间也出现了夭折,又跌跌撞撞站起来,再到站稳脚跟,现在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期间个人都处于全力输出的阶段,支持版本快速迭代,几乎没有喘息时间。现在回顾起来,刚毕业那几年的工作都可以说是在打基础,虽然也常常忙碌得不可开交,但还是做了不少的技术积累(90%以上文章都是在之前的环境中完成)。
这么忙碌的工作,到底在做些什么?
- 从零到一的框架构建,从模块划分到架构设计,有整体的框架设计,也有每个具体模块的实现;
- 产品质量建设,核心模块根据业务目标建立数据监控,引入静态检查做代码分析,发布流程化和脚本化等;
- 业务理解和协作,根据业务目标细化到每个版本目标,参与产品的快速发展;
- 团队建设,包括技术分享、新人培训课程、校招出题、文档沉淀等,也带了很多人包括社招、校招,实习生;
- ......
在这种高节奏的工作中,把前几年积累的经验充分运用起来,结果产出非常惊人,也超过了自己预期。随着项目不断成长,我开始明白在工程上,个人产出存在天花板,成为一名优秀的单干研发工程师,只会累死自己。把整个App模块进行划分,按照现有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做拆分和解耦,做好整体架构的同时对核心模块和关键技术做好技术沉淀。这样团队中新人的上手门槛就会降低,而模块化的思想可以控制新人犯错对整体的影响范围。
另外一个提高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事情,就是开发流程的完善。一方面是实现之前要有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评审,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有体验、测试、回归的流程,保证在开发后期,出现的问题都能慢慢收敛。
成长与收获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回答说:“砌砖!”
第二个回答说:“我在赚钱!”
第三个回答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不谈这三个人的将来如何,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态度都徘徊在三者之间。
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是构成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打工者,不去太操心项目的走向;也可以只关注自己的薪酬变化,面对工资编程。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尝试去理解自己负责的内容在整个产品的作用,还有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原因,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目标和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许会徒增一些烦恼,但是会多一些影响团队、项目、产品走向的机会,也会多一些主人翁精神带回来的成就感。
主动参与项目迭代,回报的还有对敏捷开发的更多领悟,多角色沟通和协调,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我的亲身体会。与之成长的还有技术能力,对整体架构的设计能力,对技术方案的优劣预判,横向的竞品方案研究;还有综合能力的变化,因材施教的能力,高效的沟通,走直线的执行力。
回顾与建议
那么代价是什么?
代价-焦虑
从前东家出来之后,我才深深明白成熟团队的好处——环境稳定、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等等。之前再忙的工作都是有节奏的,同时做事讲究方法论,流程上面也会有重重的质量把控环节,保证最终工作的按时交付,并且是达到质量要求。
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条件实在太优越了!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最频繁出现的情绪是:焦虑、焦虑、焦虑。
焦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把事情做到更好;
焦虑没有足够的人数,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焦虑没有足够的精力,在完成繁杂工作同时兼顾项目迭代;
....
我一直以为自己保持着创业心态,保留着自我成长的习惯。
事实证明,我低估了温室的作用,也高看了自我的控制力。在稳定的环境里,我能够不断去学习、思考、总结、分享,写简书、开专栏、和其他开发者交流探究技术。而环境压力太大时,在有限的休息时间里我并不能继续保持自我成长。
所以在过去的时间里,焦虑环绕着我。有来自环境推动下的业务压力,有担忧自我成长停滞的忧虑。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我得改变一些做事的习惯:
1.我不能再只是完成需求、做技术研究,还要对产品的迭代负责,扩大自己的责任范围;
2.把忙碌的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用零碎时间去做技术预研和实践,把技术积累和项目相结合;
3.在业务迭代同时,保持着自己技术沉淀、经验积累优势,也要培养技术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即使我在过去的时间里做了很多的事情,我仍感到忐忑不安。除了前面提到的项目迭代压力、自我成长忧虑,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深圳这个城市发展太快,作为年轻人深感不进则退。
焦虑是一种令人烦躁的情绪,并不是按照预定的计划去实现,就能够解除焦虑。
代价-身体健康
忙碌的生活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在焦虑情绪的环绕下,运动的频率也在急剧降低,作息时间也越来越不规律。
为了按时发版本,加班到凌晨也是常态;
偶尔的休息时间,大脑也不愿意去学习;
被打乱生活节奏,身体叫苦不迭的抗议;
就像读书时经常“被生病”的体育老师,当工作时间过长时,首先侵占的就是运动时间。篮球、健身、游泳是我的三大爱好,都需要有良好的作息,否则突然剧烈运动就是冷汗直流,头晕眼花。
这种生活始终不是主旋律,合理的工作时间是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条件。
短时间的爆发可以理解为冲刺需要,但是长时间的过载运行终究会带来瘫痪。
未来的方向
1、提升团队工作效率:继续优化整体框架,多了解业内的技术动向,规范工作流程;
2、开阔视野,看得更远:思考方案时不能着眼在当下问题,思考更多的可能性,看得更远地去规划;
3、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不要再透支身体;
既然不能消除焦虑,那么就把焦虑转换为动力。
对项目带来的焦虑,掌握更多的工具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以焦虑的源头做为学习的契机,学习项目管理、学习产品分析,再用学到的知识去实践;对个人成长带来的焦虑,不再以研究性质为主,更多是学习项目的相关技术,优化产品的技术指标;技术一个很广的概念,专精于某一块知识领域有优势,接受更多知识并应用到产品也很切合实际。
大环境的快速发展即是压力,也是机遇;除了自身工作之外,也要留意外界资讯。锻炼个人能力,做原始资本积累,等待未来机会的出现。
总结
一个成年人,应当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承担责任,独立思考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或许会犯一些错,或许会遭受一些坎坷,或许会错失很好的机会,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在不断成长。
这是这段时间对职业生涯到中期的一些回顾和思考。
希望从我的经历,能看到一些对你有触动的内容,从而让你产生一些共鸣,作出一些改进。
生活不易,互助共勉;
选择方向,努力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