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午休醒来后,我下意识的摸了手机。睡眼朦胧中,看到一个我今年辅导的小伙伴发来一则微信消息,大意是说,学长我经过深思熟虑,也和父母商议之后,还是决定考我一站的那所北方学校,并附带理由,虽然学校的确没有今年的目标院校牛气,但毕竟二战同一所学校,差不多的参考书籍,差不多的出题方向,我还是会熟门熟路些。
看完后,我并没有立即回复,而是回想着之前一段时间与他交流的林林种种,既有大段大段的建议,也有例行常规的鼓励。
作为辅导他考研的老师也好,或是作为过来人的师兄、学长也罢,我自然会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他多角度的建议,比如三年后的就业问题、南北方的差异问题、高校所在的城市问题,以及高校本身的含金量问题等等等等。当然,谁也没办法完全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可能仅仅想稳稳的上岸,而我可能考虑的更为久远些,毕竟,作为一个经历过考研的人,且又眼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小伙伴或喜或悲或纠结或遗憾的过往,自然想让他考虑周全,进而做出选择。
有那么一刻,我脑中蹦出一个想法,“我究竟在担当什么角色,是营中军师?是咨询专家?还是领路向导?我对于他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也很清楚,结果无非两种。若是考上了,大家皆大欢喜,以后在学校附近兴许还能碰到,偶尔小聚,忆往昔,谈当下,畅未来。可若是没考上呢?我们仅仅是存留于微信朋友圈的一张小图片,一串小备注,充其量,大家互相在朋友圈点个赞、评论一番。
想来想去,我可能终究是个过客,什么也算不上,因为,他要为他的判断与执行负100%的责任,无论结果如何。而我呢?继续辅导下一届,再下一届……
也因此,我拼命的想要留下些什么,迫切渴望做一些在辅导专业知识之外,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相比于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我特别希望,在多年以后,他的一次选择,一次判断,一次行动,是基于当年我给出的多个角度标准,最终获益,从而回忆过往时,能在我这再停留一秒,再踌躇半秒。
既然如此,我往往都会在对话将要结束,在我给出各个层面的考虑范畴之时,附带上一句——所有的后果,没人能替你承担哪怕一点点,我会完全尊重你的选择,进而给予你最大,最大的鼓励!
他终究要做出选择,无论结果怎样,这一路走来,他都会成长,在以身试法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及承受力。
一个人人都曾面对,或是都将会面对的选择是,要“安全感” ?还是要“机会成本”?首先声明,天下没有什么好事,让你二者兼得,最起码在你羽翼尚未丰满之际,生活不会让你想要,既要,还要……
记得那是2014年的年初,也就是刚过完年不久,当时我在焦急的等待考研成绩的公布。可是,我爸妈懒得等,他们早已对我忧心忡忡。因为那年七月,恰逢我本科毕业,即将面临就业的问题,爸妈也是为我操碎了心,于是他们的举动也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在未告知我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在济南花了29980元报名了一个报考公务员的培训班。
即便我铁了心,不想去上,可奈何父母之名难为,只得硬着头皮去学,当然,结果早已注定,相比于考研这种我迫切想干成且也使出了浑身解数的事来说,考公务员只能是敷衍了事,即便我也貌似假装着努力了一段时间。
现在想来,当时作为反方的我与作为正方的父母,上演着一回合接着一回合的唇枪舌剑。
具体细节,自然无需赘述。
可是,我还是想问, “究竟什么才是道理?什么才是人生正道?”
“是是否赞同的人多吗?是迫于权威吗?是出自于某本书吗?还是迫于亲情呢……”我追问。
八年前,我没有答案,爸妈可能也没有答案。
可今天,我却可以肯定的说,“我这么做之后,好啊坏啊,是不是我自己来承担这整个后果呢?”
“如果答案确定是,既然你自己承担后果,那就应该由你来选择;如果牵扯到别人,那本来就不能由你自己决定,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