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绵州人魏含素的故事

绵州人魏含素的故事

作者: 今回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11:37 被阅读22次

大约一百三十来年前,时在光绪丁亥,上距咸丰末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围城大战刚刚过去二十几年。绵州人身上摊着大清国白花花的赋税银子,在“同光中兴”的炫丽灯箱下艰难挣扎。世道当然比打仗好得多。回光返照?毕竟亮堂。

龙门坝上的魏姓,耕读传家。老爷墨池,是州里的秀才,胡子一大把。大少爷含朴资质驽钝,只能种田,墨池老爷想把小儿子含素也培养成秀才。含素年轻,虽然努力,却总是进不得学——弄不好是名字取得不对?所幸含素人还灵性,而且吃得苦。含素已经娶妻,媳妇雷氏大着肚子,墨池老爷天天掐算着日子,一家人对新生儿、对家庭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龙门在通往龙安府的大道上,春间有客来拜墨池老爷,含素在旁伺候。客人说些新鲜事,说甘肃平凉、巩昌两府,人少地多,官府出了告示,欢迎四方来路正规的人前去开荒,政策优厚。客人姑妄言之,墨池咽咽口水,表示姑妄听之,含素少爷却上了心。

含素托人打听了一下,确有此事,于是想出门圈地。墨池不放心,但儿子大了,自己有了主意,也不好拦着。闰四月,含素就和王徐两人搭伴出行,一路跋山涉水,到了巩昌府宁远县(今武山),真的圈下几百顷地。含素觉得自己的人生将要迎来重大转折,于是给自己取了个“鸿兴”的新名字,并以新名字办了地契。

五月,是孩子出生的日子,含素高高兴兴约上王徐二友,回乡省亲。短短两个月间,跑来跑去,辗转千里,含素在路上得了病。一路硬撑,到了一个叫“坟坪子”的地方,陇山茫茫,蜀地遥遥,终于一病不起。王徐两个友人照顾了几天,看看路费不继,病情又重,只好停药分手,含素少爷就这样客死他乡。

五月,雷氏生下一个女儿,当时含素正在返程路上。噩耗传回绵州,大少爷含朴远赴陇南,将含素灵柩运回。

至于宁远县那几百顷地,大概也就不了了之了。当年的绵阳人,哪能耕得了?

附:(清)吴朝品《吊魏含素并序》

含素,同郡墨池茂才少子。魏氏家龙门坝,守田业。含素闻平凉巩昌二府原野荒残,得自占名数。丁亥闰夏,随王某、徐某抵宁远县,占地数百顷,更名魏鸿兴。五月,白县令,回籍省亲,道病,至坟坪子,疾剧,王徐顾资财困竭,分袂而去,含素殁于客舍。舍主李姓为棺具而殓之,其兄含朴侦凶耗,重趼至行所,持弟丧归。含素娶雷氏,五月生一女,时含素在途中。噫,道路艰远,异乡寒热不常,疾有由来,诗以哀之,因以释墨池西河之恸也。

家世留清白,田功愿竟虚。壮龄偏蹑屩,童龀已观书。虞殡他乡诉,沈疴客邸居。平生耐寒苦,布被与园蔬。

占籍依天水,关河步履勤。病魔摧溽暑,羁旅失同群。凶问长途至,痴情恨海分。故乡归未得,望断陇头云。

垂老西河泪,凄凉怅乃翁。青衿迟上第,白首賸孤童。思子台空筑,牵衣彩未工。长生无异术,何必问穷通。

葬汝巴山侧,归魂竟杳然。阿兄劳跋涉,息女产婵娟。羌笛歌三叠,临洮路几千。惟余慈母线,无缝达重泉。

相关文章

  • 绵州人魏含素的故事

    大约一百三十来年前,时在光绪丁亥,上距咸丰末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围城大战刚刚过去二十几年。绵州人身上摊着大清国白花花的...

  • 袁兵备有名

    兵备,即兵备道,明代以安绵兵备道驻绵州,清初裁撤。《民国绵阳县志》载安绵兵备道20人(含清初2人),其中惟有一袁姓...

  • 绵州第一进士成材记

    文/李戴、上潼人 叶上林(1776~1820),字桂岩,嘉庆庚辰(1820)进士,被绵州人视为清代绵州第一个进士。...

  • 《巍巍魏小魂》

    绵州七曲畔,蜀道九龙盘。 梓州柳池毗,魏柳玉带缠。 滨江绕盐泉,樟香萦红岩。 倏忽一夜春风来, 桃花红,菜花黄,李...

  • 绵州巴歌

    豆子山, 打瓦鼓。 扬平山, 撒白雨。 下白雨, 取龙女。 织得绢, 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 一半属玄武。

  • 绵州巴歌

    绵州巴歌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绵州巴歌》是大致是魏晋时期的一首民间歌辞 [1] ,具体时间不详。作者无名氏。《...

  • 七绝.仙子琴声

    仙子素琴冶性灵, 云山韶濩又闻声。 芳州杜若含清露, 万里桐花凤鹤鸣。

  • 清代首任绵州知州宋之琦考

    清乾隆版《伏羌县志》载,明末清初伏羌人宋之琦,称“绵州公”,曾任四川绵州知州,后引疾归里。据载,顺治初,宋之琦年近...

  • 初春

    一夜东风起,丝丝细雨绵。 素馨金盏俏,溪柳碧含烟。 木笔苞初绽,红梅灿已宣。 山河生紫气,春意绿流年。

  • 魏州雪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绵州人魏含素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qf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