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段: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

题跋:
李源与圆泽法师游眉山,舟次南浦,见一女子锦裆花衿负婴而汲泽,泣曰:“我当讬孕于此女,避之不可得,后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当会君于杭州天竺山中。”言毕而卒。后源如期往天竺见一牧牛儿,云:“李源真信人也!”源即应声曰:“圆泽正恙。”牧儿遂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云云。歌罢拂袖而去。
这是有名的“三生石”的故事,这块石头现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
此段文字大意是:
唐代的李源,和慧林寺的园泽法师十分投缘,一次两人相约去游览四川峨眉山。
法师想走陆路,但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最终决定还是走水路。
船行到南浦时,见到一个穿着锦裆的孕妇背着瓮正在打水。园泽法师哭着说:
“我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这个妇人怀孕三年未生,就是因为我一直没到。
今天躲是躲不开了。十八年(另说为十二年)后的八月十五,我们在杭州的天竺山再相见吧。”
当晚园泽法师就圆寂了。
十八年后,李源如约来到杭州天竺山,见到一个牧牛的孩子。
牧童对李源叹道:“李源你还是很守信啊。”
李源也认出他就是园泽。
这个牧牛的孩子唱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之后,他又唱了一曲,就转身离去了。
后来,李源一直念佛修行,直到八十岁寿终。
我们看画作。
画中表现的是李源和圆泽法师在船上遇见打水孕妇的场面。
画面的中心,是宽阔的河水,环境很宁静。河水将岸边的人与船上的人隔开。
看岸边。

一个年轻的妇人正在打水。她衣着朴素,身体胖圆,应该是怀了孕的。
这位妇人表情专注,正在尽力拉拽用来打水的瓮,完全没有注意到水面上的船只。
妇人的身后,一位老妇正担着水准备离去,她回头看着向船只,显然,她注意到了船上的两人。
再看船上。

圆泽只露出一个头部,好像在躲避着什么一样。
圆泽法师的脸上脖子上布满了皱纹,嘴巴回缩,应该是已经掉了牙齿。
他的眼睛很小,却又瞪圆了盯着岸上的妇人看。
法师的表情中有感叹,有意料之中的沉稳,似又有几分失落。
再看李源又不同,虽然他只给我们一个背影,那探出的身子,扭过去的头,让我们感觉他是在好奇的张望。
画家用李源的背影,和法师周围的暗色处理,重点突出了圆泽法师的表情。
虽然画家把圆泽法师放在最角落的位置,而且只探出头来,却通过表情的描绘,把法师的内心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第六段:灌溪索饮·童子方汲

题跋:
灌溪闲禅师路逢一童子汲水。师乞水饮,童子曰:“乞水不妨,某有一问,且道水具几尘?”师云:“不具诸尘。”童笑负水而去,曰:“不得污阹水。”
灌溪志闲禅师走路时,遇见一个孩子正在打水,禅师向孩子讨些水喝,孩子说:“讨水倒是无妨,不过要问您一个问题:这水里有多少尘埃啊?”
法师回答说:“很干净,没有尘埃。”
孩子听了笑着说:
“不要污了我的水。”
说着就背着水离开了。
这个故事说的是:
灌溪禅师说“水中无尘埃”是指他的心中没有尘埃。
但孩子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认为禅师是在照本宣科,只是按照佛经上的说教来拘泥的回答。
没有实际上考察过,怎么就能知道水中有没有尘埃呢?
因此,他不给禅师水喝。
看画作。
一条细细的小河把禅师和孩子分开。
先看禅师。

他身着整齐的衣服,手指向孩子。他的眼睛看向孩子,嘴巴张开,仿佛正在开口乞求。
禅师的表情也似有所求般,很有些讨好的意思。
再看那个打水的孩子。

这个孩子通身的打扮干净清爽,头发也梳的整整齐齐。
看他的脸上,虽然是一个孩子,表情是沉稳的,表达出了内心的清静。
或者对禅宗来说,修行的深浅不在于年龄,读经书的多少,而是在生活日常中是否参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