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改为何迟迟难以“落地”?

课改为何迟迟难以“落地”?

作者: 罗春发 | 来源:发表于2023-07-21 23:59 被阅读0次

    课改专家针对评价给出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工作建议,迟疑的是这些改革和建议是否“能够”落地,以及落地的程度。是否又是雷声大雨点小?课改这么多年,教学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当然也包括评价,但从新闻上地理老师用无人机举报“假期补课”,评论区的反应,以及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我们时不时都会在高科技领域被“扼”住喉咙等等,都显示出转变以“分”导向的评价标准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这些也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不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

    课改那么久,评价之所以起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是因为评价改革的阻力一直都在,深究起来,无外乎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关于评价的理论不够深厚,意识需要更新;二是学校的评价体系没有相应转变;三是中、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停;四是社会舆论,比如用人单位的“人才观”没有改变。这四个方面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用人单位要高学历人才,中、高考以分作为选拔的标准,促使学校和教师不得不追求高分,而素质教育的理念学习又使他们在“育人”和“育分”之间摇摆不定。

    种种事实也表明,“应试教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要想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上述大批的人要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教师需要抛弃自己熟悉的教学流程,学校需要勇气摒弃“分”对自身形象的影响,教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面对自己失去“分”这个评价抓手的暂时手足无措,用人单位人才甄别的成本上升。

    说了那么多,笔者不是在渲染“悲观”的氛围,相反,认清了现实,明确了阻碍,我们才会更好的前行。笔者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界的“学教评一致性”。

    在教育的微观层面,我们倡导“学教评一致性”,教什么就评什么,学什么就评什么,如果评价跟教学不一致的话,教学就会偏离原来的轨道,跟着评价走。从宏观上看,人才培养不是也是如此么?笔者觉得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也要“学教评一致性”。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考核一致性,相关部门的考核和学校理念的一致性,社会舆论和基础教育理念的一致性......这也就是杨向东教授讲座中所讲的那样。

    二、以“评”为核心,理念上引领。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下教学的“逆向设计”,以评去推动教学的相关活动?那像中高考这种利害考试就要发生变化。这种利害考试的风向变化比任何书面语言上的呼喊更有力。有句话说的好,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所以,不管“核心素养评价”的大旗摇摆的多么用力,如果利害考试的标准不发生变化,那么评价的裹脚布也打不开。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制定中高考利害考试的取代方案。

    三、里应外合,合力突破。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寻求从“内”突破,鼓励学校、教师提高理论学习,把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这在坚持在以分主导的“外”部社会大环境中是如此的脆弱,一场考试就足以“摧毁”所有的新理念,出现平时“素质教育”,考前猛突击的怪相。所以,这就需要更上位的部门的配合,当然关于中高考利害考试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就数学而言,新增加的情境题型也表明了出题人的一些决心,在没有出现比它们更合理的评价方式之前,它也不可或缺。

    相比其他学段,在“分”的利害占比相对不大、阻力相对较小的小学我们还是可以有一番作为。所以,我们应当不忘初心,迎难直上。

    特别是“双减”政策的落地,“高质轻负”的政策已经开始初见成效,它倒逼我们的教师,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不得不”关注评价的方式和作用。所以,在各种阻碍的“外壳”慢慢变薄消失的同时,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也要“内部”再加把劲,里应外合期待教育界关于评价的春天早日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改为何迟迟难以“落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qx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