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③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④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⑤之先。
【注释】
①冲:本意为涌,就像水、云之类涌出来。
②盈:满。
③渊:说文注曰,回水也,即打着漩涡的水。
④湛:清澈到几乎不存在。
⑤象帝:上帝,造物主。象,有体现、表现之意,其本义就是大象。古人发现象牙放久以后,当天上打雷时,它的表面就会出现裂纹,其形状跟闪电相似,像是天上打雷通过象牙呈现出来,认为彼此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为“象”。“象”引申为事物的外在呈现,比如即将地震时天上出现地震云,各种天气的呈现就是天象。帝,此处指自然神,即宇宙的主宰力量。
注:直译与解读均来自于网络,由网友观点整合而成,非原创。
【直译】
道,空虚无形,其能量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源泉。它能摧毁万物锋芒,使万物分崩离析,在道的能量下与道的光芒相和,归于尘埃,直到再次涌现,你能在幽幽之中,看到大道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可能在上帝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着的吧。
【解读】
道,幽深旋转,万物从虚空里向外涌现,可是为什么无始无终永不停休的涌现,天地之间却没有被塞满?
道正如打着漩涡的水,它是深的,浅水不可能有漩涡;它是旋转流动的,一潭死水,再深也不会有漩涡。道就像遥远的星系图,幽深难测,斗转星移。老子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候,就知道星系的模样。而星系之外更原始的存在,是更大的漩涡结构,幽深并旋转着,更大结构之上亦有更大的结构,所有的结构都像漩涡,幽深、旋转。这些结构相同,但层层套叠,无穷无尽。
挫其锐:挫,摧毁之意。锐,锋芒之意。道把万物的锋芒都摧毁了。能量辐射完,星体黯淡了下来。
解其纷:能量耗尽,它们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分崩离析,只留下一片片星际尘埃。
和其光:当万物照耀时,道是它们辐射能量的来源。应和着这个光芒,宇宙再次焕发生机。
同其尘:当万物瓦解,变成废墟和尘埃时,又回归于道,重新进入漩涡,等待再被涌现出来。
道不仅涌现万物而且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一次次循环往复。所以,尽管道之涌现无始无终永不停休,但是宇宙不会被塞满。
道是万物生生不息背后的推动力量,幽深渺远、清澈透明,根本看不到它,但它时刻不停地在运转着,推动着万物的变换。
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在上帝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在着的吧。
【叨叨叨】
很喜欢这一章的解读,这一章是成语“和光同尘”的出处,很多人在解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时候会把它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系,说人要去其锋芒,消除纠纷,韬光养晦,卑以自牧,这样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我更喜欢解读中的宏观宇宙理念。
《道德经》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概念理论,二是实践法则。
“道经”的很多篇章都是概念性的,都在解释“道”,道不可说,可说的不是道,所以连老子这样的奇才都很为难,他反复地阐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来向俗人们解释“道”是什么。
“道”应当是个物理概念,它直指宇宙的源起、万物的生成演进,所以老子在这一章里勾勒出了宏大的宇宙模型,如星际旋涡层层叠叠,生灭相继往复不休。它先于宇宙而存在,是万物得以存在之基础,但老子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行文至此,正是现代物理学的瓶颈。
爱因斯坦一生所追求的大一统模型未能实现,弦理论也未得证实,所以老子的疑问仍是我们的疑问。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中科学家们为了寻求自己心目中的“道”不惜牺牲生命走向真理祭坛。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们放下了对生命的执念,一心闻道。
道是什么?宇宙大一统模型是什么样?
老子告诉我们,首先它是无限循环的,生死往复,犹如莫比乌斯环;其次,我们没有理解它的能力,正如三维世界的无法想像四维空间。
能说出来能被感受、被理解的道不是最根本的道,道在人类的认知范围之外,老子从不傲慢,他表达了身为人类的无力感。这样的无力感同样体现在科幻大神刘慈欣的身上。
《朝闻道》的最后霍金走上真理祭坛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全知的神也为难了,他说,“我不知道,我怎么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