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如实地用文字记录生活,生活就成了写作,一旦生活成为写作,文字中的真善美就自然而然地涌入你的眼睛,生活就会变得像文字一样美好。
看完电视剧《人世间》,被里面人物的真诚,淳朴,善良,真实,友爱,乐观所吸引和感动,进而产生了解作者梁晓声的欲望,买了梁晓声的《母亲》《父亲》两本书。读完《母亲》这本392页的书,明白了梁晓声作品感人肺腑的原因。有人说一个作者的作品中一定隐藏着作者的影子,梁晓声的作品中也彰显着作者的情怀。从梁晓声的作品中,能够看出,他曾经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直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他善于在苦难中发现人性的美好,乐观豁达。他热爱学习,具有高尚的情操。他还强调,有一位善良乐观的人生导师——母亲。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品。
梁晓生出生于1949年9月22日,对于经历过饥饿,经历过文革,经历过下乡这些特殊时期的一个人来说,对社会的体验是深刻的,对饥饿的记忆是深刻的,对贫穷的感受是真实的,而这些来自童年及少年时期的贫困生活对于梁晓声来说,他不认为这是生活的苦难,反而被他称为生活用那种方式磨练了他寻找美好人性的能力。他对自己经历的苦难记忆深刻,但这种深刻的印象中存在的都是人性的美好,苦难中互帮互助的邻居、亲人,拯救自己灵魂的老师,一起学习的同学,知青,这些手足情,友情,亲情都深印在他的脑海里。虽然生活艰苦,但是他被爱温暖,他学会了爱。在极端贫穷的生活中,他从没有丧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人性中的美好深信不疑,所以他的文章中流淌着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这种感情就像一股清流冲走了邪恶,撒播着真诚和善良。人难能可贵的是,经历过黑暗,却从不被黑暗污染,他说这一切来源于母亲的引导。他感恩母亲,他说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奥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也许他秉承了母亲的本性。他感恩社会的培养,他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因为感恩,他的文字充满温暖温情和爱。倘若谁还能借口自己经历过贫穷而可以无端的耍起对富有的自私的嫉妒和愤恨,谁就确切真是无赖了。贫穷和磨难并不是让人失去真善美的借口,只不过贫穷和磨难才能更加显示人性。
梁晓声的文字是温暖的,语言是干净的,细腻的,他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栩栩如生。在这本书里,梁晓声用一篇篇看似闲散的随笔式的文章,书写着身边的所见所闻,但是每一篇普普通通的文字里都透露着一种真情。他是一位大作家,具有大情怀。他可以书写宏篇巨制,也可以书写家长里短。在他的文字里,你感受到的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在娓娓道来。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告诉你什么叫真善美,告诉你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他把身旁的大事小事随手成文,有散步时看到的路人的争吵,有邻居的相互交往,有和朋友一起外出的经历,有从报刊杂志看到的感人事例,有与垃圾有关的事儿,有自己养鸟的事儿,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在梁晓声的笔下,都能够挖掘出生活的哲理,读后余音袅袅,回味悠长,可见作者具有思想的深度和高度,这需要博览群书,独立思考。
梁晓声经历的平平凡凡的事情,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经历,但是与作家不同的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的心不再柔软,心变硬了,对外界的感知力就弱了,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已经激不起我们的思想,更不会打动我们心中某一片柔软的地带。缺少了思考的能力,缺少了敏感的神经,我们对社会现象已经麻木了。而一个好的作家,心中一定存在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也一定有多愁善感之心,独立思考的习惯。麻木的灵魂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也写不出有温度的文字。
这部书虽然以“母亲”为书名,但写母亲的篇章却不多,甚至很少,但是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一种重要的感情——爱! 有父母家庭的爱,有兄弟姐妹的爱,有同学朋友的爱,有陌生人之间的爱,有夫妻之间的爱。读这部书,就会被爱包围,被纯真的感情洗涤。身为一个作家,一定要有爱的能力,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朋友,爱你的工作,爱你的生活,爱你身旁的陌生人。心中有爱,写出的文字才是有感情的。一个作家如果冷眼观世界,你看到的就是冷漠和无情,冷漠和无情的文字,怎么能带给人爱。所以,带着感恩的心去爱生活,去拥抱生活,你的文字才能够放出光芒和温暖。
新闻出版署副司长潘国彦评价说: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感念苍生。他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做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这是梁晓声的本色,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打动人心的缘由。
一个写作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先学会写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的存在。每一个人对生活都有独特的感悟。写作者作为平平凡凡的生活中的一员,应该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有价值的能够震撼人心的东西。能够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
善于观察生活吧,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章。
善于拥抱生活吧,生活会馈赠你宝贵的人生经验。
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所有,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你会变成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