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看了马尔克斯的非虚构小说《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我对马尔克斯的非虚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百年孤独》我都把他当作了纯小说家,而忘记了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甚至也算出名的记者了。他的非虚构作品如此震撼人心,完全可以匹配得上他的诺奖作品。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马尔克斯另一部非虚构作品,讲的是一个海员落水后在没有淡水和任何食物的情况下在海上漂泊了十天十夜最后获救被当成民族英雄后又被遗忘的故事。
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是忍不住好奇,因为他讲述了自己传奇的海上经历,他戴的手表,穿的鞋子,都被广告商充分利用做了一翻广告,他也因此得到了一大笔意外之财。但是到最后他讲出来的真相却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他因为说出了真相,亲手打碎了自制的雕像,丢失了工作。但我想他内心应该是安宁的。从打碎媒体所营造出来的幻相的时刻起,他成了真正的英雄,一个敢于说出真相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因为讲出真相需要勇气,需要巨大的代价。但它的价值也同样翻倍。人们不会记得跳梁小丑,但人们记得真正的敢于讲出真相的英雄。
真相是最有价值的。原来他和另外七名士兵落水,不是因为军舰遇到了暴风雨(这是官方的说辞)而是因为当时船上带了太多的走私物品冰箱彩电洗衣机,在上个世纪的南美这些应该是紧俏的生活物品。一阵风刮来把货物连带船员刮进了海中。
因为军舰是禁止运输货物的,何况是走私物品,而且船又因为携带这么多走私品导致超载,船体倾斜船员落水,所以军舰上的人没有采取任何施援措施。军舰到岸后,也即他们落水后两个小时搜救工作才展开。四天搜救无果,正式对外宣布他们死亡。八个人中只有他一个活了下来。
马尔克斯对这位大难不死的幸存者进行了二十天,每天六个小时的采访记录,然后写成了本书。细腻客观的笔触深刻还原了落水的恐怖,甚至包括对灾难来临前的恐惧的描写,人的直观的感觉,非常可怕。
在船重新出发前他们看了一部电影《凯恩号哗变记》,里面最恐怖的场景就是那场暴风雨,这仿佛也是灾难来临前的预演。因为看了那场电影,主人公好几天都生活在不安的恐惧中。
但直觉还是变成了现实,主人公很幸运爬上了救生筏,但是离他几米的同事却都葬身海底了。开始漂流在无边黑暗海洋里的他头两天还蛮存希望,可能海军体力也好,不吃不喝三天依然精神饱满。但是当饥饿慢慢控制他,并且膝盖伤口也开始作痛时,他不得不开始喝海水抓海鸥(但是实在难以下咽,所以没有吃)从鲨鱼口中夺食。
其后几天他还几次从救生筏中翻落。他记得教导员的话,如果没有力气了就要把自己绑在船上,这样至少可以留自己一个全尸。因为很多原因,也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护佑,他没有把自己绑在船上,也是这一点救了他。因为在他接近陆地时有股海流要把他冲向海边悬崖(其实是暗礁,如果漂流到那只有粉身碎骨一种可能),当时他的船桨已经丢了两只,只剩半截击打鲨鱼后被愤怒鲨鱼咬掉一半的桨。对陆地的渴望帮他恢复了信念,他凭借意志与最后的体力游了最后两公里,为自己赢得了生的机会。
在船上的白天黑夜,每分钟都是煎熬。尤其开始的时候,日光的暴晒,甚于匕首刺痛。当他意志恍惚的时候,他想起了同事,后来有一天他第一次想起了岸上的女友,他曾经答应给她写信,那时她正在教堂为他祈祷灵魂安稳。非常神奇。可见人的心灵感应是存在的。在第九天时他在幻想与现实中重新体味了落水之前所有的事件,那些纷至沓来的感觉要把人压垮。读到那里真的佩服主人公的意志。
又回想了一下《老人与海》,感觉与真实的海难相比,老人至少是有准备的,船上有淡水和食物。虽然精神可嘉,但毕竟是个寓言故事,与之相比海难者的故事更有冲击力。虽然到最后,主人公觉得自己跟死人一样了,但是只要有一点生存的希望他还是鼓足了最后的勇气抓住了它。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要有信念和精神作为最后的依靠的。我们的身体也许只有在强大生存意志支撑下才能爆发出它最大的潜能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