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知道读书的两种模式,读出声和不读出声的差别其实是很大的。
小的时候一般老师会让我们读出声。可当我们越来越大,可能因为腼腆,可能因为害羞,我们越来越少读出声。特别在看爱情小说的时候,我不仅是默读,还会一目十行。因为跳过一些字或者自然段是不会影响大的结局。顶多看完觉得哪里不明白,再回去细看便是。毕竟爱情小说注重的是情节,爱不爱,过程到底怎么爱,爱的形式是什么等等,看完一遍基本能把大概理清了。
不过文学作品就不一样,比如一些选入课本的文章,像鲁迅先生的这篇《秋夜》,我看了几遍,后来慢的,快的各读出声了几遍,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字,感觉真不一样。
刚开始默读,觉得很多句子看不懂,不是字不懂,是不知道写的意义何在。接下来朗读,觉得很拗口,有很多的文句或者字跟现在的用法不太一样,有点影响阅读。再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去看,然后读的情绪不同,理解果然也不同。很神奇的转变。
这首短短的散文,收录在鲁迅先生的《野草》,他本人觉得这是属于他很私人的东西,他不太想年轻人去看。我朗读完后又去看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这么说,然后再看文字,好像忽然能懂为什么他不想了。
同样一个秋天的晚上,如果是现在的你,你会觉得凉爽,但是如果当时的你,会觉得凄凉。鲁迅先生选了枣树来寄托感情。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像杯子里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有半杯水了,但是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鲁迅先生在这里是说现在是秋天,秋天过去了是春天,但是春天过去了又是秋天。这棵枣树,即使明知道春天来了要走,明知道春天之后是秋天,它仍然把它铁一样的枝干笔直伸向天空。好像在提示青年们,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反抗,都要反抗,不要以春天是否到来为前提。
难怪卓老师说《野草》是一本哲理散文,真是如果不说,我好像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得到。这就是文学要研究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