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去年年初去婺源时被拉进某寺院,一年轻和尚自称师父,强行让人做功德,至今想起,心中不快。近日翻阅《帝京景物略》,里面介绍十刹海时写到三藏法师,其言行举止,着实令人钦佩。
其创作者,三藏师。师陕人也,幼事遍融大师,终身一衲,终身未尝寝,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休卧时。
什刹海的创立者三藏法师,本名释本融,陕西眉县人,曾求师于少林寺,“幼事遍融大师”,小时候服侍过遍融大师,遍融大师即释真圆,字大方,四川营山人,明末高僧,曾因诬告被囚,被狱卒塞置匣床迫害,师高唱华严佛号,锁断匣碎,迹近神奇。“终身一衲”,一辈子一件衲衣,“终身未尝寝”,一辈子没睡过觉,“多立少坐,危坐即其休卧时”,站多坐少,睡觉即端坐,佛教修行所谓 “不倒单”。
主十刹海二十年,终未饭长住一颗,日出乞食,归立钟板侧。
主持十刹海二十年,没吃过寺院一粒米,白天出去行乞,回来就在钟板旁边站立休息,生活简单。
其乞也,持珠,佩一瓢,未饭仰之,既饭覆之。翁妪孺子见其瓢仰,曰:师未饭,争饭之。不入人家,饭门外去。今一瓢、一数珠,犹挂庵中也。
“其乞也,持珠,佩一瓢”,三藏师出去行乞的时候,拿串念珠,佩一个瓢,“未饭仰之,既饭覆之”,没吃饭就把瓢仰放,吃过了就就把瓢盖覆。“翁妪孺子见其瓢仰,曰:师未饭,争饭之”,常年行乞,周围人已熟知三藏师的习惯,且敬慕他的德行,争着给饭。“不入人家,饭门外去”,只在门外化缘,“今一瓢、一数珠,犹挂庵中也。”斯人已逝,所用瓢、珠尚存,供后人瞻仰。
绅衿敬问,师直突语,如村师训教村童,不少回避。一宦眷作礼问,师喝曰:女子,夫朝贵人,念佛家中也得,何得出见僧人!那畔无家法在,者畔无佛法在,将回檀施去。
“绅衿敬问,师直突语,”,士绅向三藏师请教,他冷面直说,“如村师训教村童,不少回避”,好像老师教训小学生,《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 “一宦眷作礼问”,一位官太太向他作礼请问佛法,“师喝曰:女子,夫朝贵人,念佛家中也得,何得出见僧人!”三藏师严厉答道:你老公是当朝大官,在家念佛也可以,为什么要见僧人?盖男女有别,一见彼此皆成障碍。“那畔无家法在,者畔无佛法在,将回檀施去”。你见我既违家法,又背佛法,快快回家去吧。
万历甲寅,师示寂,荼毗竟,一中贵言:苦行和尚,乃无舍利?忽爆一粒,著其掌上。
万历甲寅即公元1602年,“师示寂,荼毗竟”,三藏师圆寂,并进行了火化。“一中贵言:苦行和尚,乃无舍利?”一位太监道:“不是说苦行僧火化都会烧出舍利,你怎么什么也没有呢?”怀疑三藏师的修行,“忽爆一粒,著其掌上”,忽然间迸出一颗舍利,落在他手掌上。高僧显化无方,不可以常情测度。
神宗时,帑施日出,师定规,止晨粥午饭。典作白言:米麦幸多,方便为十方念佛子,作朝时饭。师曰:米多不饱,米少不散。
“神宗时,帑施日出”,神宗即万历皇帝,得张居正辅佐,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史称“万历中兴”。 “帑施日出”,国库补给寺院。“师定规,止晨粥午饭。”三藏师规定寺院早上喝粥中午吃米饭,过午不食。“典作白言”,寺院斋堂和僧厨的负责人就提议, “米麦幸多,方便为十方念佛子,作朝时饭”,现在寺院粮食充裕,和尚每天做法事很辛苦,早上也改吃米饭吧。三藏不许,“米多不饱,米少不散。”米多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米少的时候人才不会散掉。农业社会,寺院供给有限且不稳定,不得不做长远打算。
后神宗升遐,帑施不出,方僧他寺散略尽,而此十方给仍前也。
“后神宗升遐,帑施不出”,万历皇帝到后期,张居正死,长年不上朝,荒于政事,王朝衰落,再无力支持佛教。“方僧他寺散略尽,而此十方给仍前也”,其它寺庙因入不敷出,寄居的游方行脚僧都走光了,但十刹海的供给仍一如从前,得益于三藏师的谋划。
三藏法师性情耿直,生活极度简单,且富于智谋,不亏为住持佛法之僧宝,其嘉言懿行,亦足以垂范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