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0)班 陈一珊
汉献帝和沙皇米哈伊尔一世都是作为一个王朝或者国家的领袖,前者作为汉朝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小命运多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末期的历史走向;后者在混乱之中登基,克服死亡恐惧,结束了真正混乱。两者处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是身上却不可避免地拥有着相似点,这也是现在要论述的。
第一个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临危不惧。
先说米哈伊尔一世。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是米哈伊尔一世,而且还是当时俄国人民代表共同选举投票担当这一职位的。米哈伊尔经过使团的苦劝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是实权依旧在波雅尔们手上,也就是说在日后他无法真正实现他想要的一切;在加冕成沙皇以后,他依然受到限制:不能制定任何新法或者修改旧法,要信奉与保护东正教,并且根据法律裁定司法案件。在那种环境下,米哈伊尔在其大部分统治时间内,都谨慎地定期召开缙绅会议,与代表们协商,他知道只有与他们分享权力,才能换来更多平息。
米哈伊尔当选沙皇时年仅16岁,在当时很大部分被当做傀儡政权来看待;因为他从去莫斯科的道路上他看到了太多苦难和贫穷,所以他意识到俄国需要和平和来进行恢复经济。这个国家很大一部分儿前都遭到破坏:人口减少,人们流离失所;众多土匪和士兵袭击路人,制造不安,并且逍遥法外,不受管控;瑞典和波兰军队还驻扎在俄国领土上......在他的统治之下,终于在1617年2月27日,米哈伊尔与瑞典人签订了斯托尔波沃和约公。根据该条约,他放弃了俄国此前要求的波罗的海沿岸土地,而米哈伊尔还向瑞典人支付赔款,以换取他们撤出俄国领土并承认他为俄国沙皇。两年后,米哈伊尔与波兰人签订了一个为期14年的停战协议。他放弃了俄国人要求的多座城镇,他的父亲也获释了。这些协议对这位年轻的沙皇来说是一种屈辱,但它们确保了俄国的和平环境,并使这个国家能够重建。
再说汉献帝。很多人认为他只是个被曹操拥立的一个傀儡、一张可供他操纵的政治王牌而已,但是对于汉末三国的历史进程而言,他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临危不惧的性格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了出来:当董卓率军来到洛阳郊外偶遇少帝刘辩和刘协时,刘辩当即就被吓得大哭不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年纪更小的刘协却临危不惧,对董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这是很了不起的。其次,因为有汉献帝的存在,那个时候的礼仪制度并未全面崩塌,皇帝仍然代表着天的意志,曹操及诸位大臣的意见仍然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才能下达效行;最后,为了拜托长安西部军阀的控制,重新稳定天下局势,汉献帝做出了东归洛阳的决定。事实证明,汉献帝的这一计划很有战略眼光。洛阳是东汉旧都,有着便于号令天下的优势。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汉献帝不惜历经千辛万险,耗时一年多时间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袁术评价汉献帝,说: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
如果米哈伊尔没有接受使团的请求,结果会截然不同。或许这个国家会恢打回到之前四分五裂的公国,贵族们肆无忌惮地从他们的农奴身上压榨出利益;或许各个公国又会不断地发生战争,资源和土地被无限浪费尽;又或许瑞典和波兰会趁火打劫,公国的整体利益被撰去......如果汉献帝站出来反对董卓或者再后来正面反对曹操,或许董卓或者曹操会因不满而杀死汉献帝,那么之后的等级制度很难在站稳脚跟;或许在中原大地上,或董卓会因此而发动战乱;又或许汉献帝刘协会真正地成为傀儡皇帝,一举一动都受控于曹操和董卓......但正因为他们的相似的临危不惧,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