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吴军的很多书,我很欣赏吴军这样的学者,理工科很好,人文功底也很好,还非常博学,他很符合我对真正大才的定义,“博学而多识,沉敏而多思”。
真正的大才往往是跨学科的通才。我以前在文章中提到航海钟的发明,即每个天文学家都把发明类似航海钟这样的工具看做是本专业该做的事,但纷纷折戟沉沙,谁也没想到最终由一个钟表匠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案例说明了很多学科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死板的固守于专业界限的学者往往很难成为大才,跨界的思维才是解决那些世纪难题的关键。爱因斯坦如果不懂黎曼几何,相对论也没那么容易发现。美国之所以选择奥本海默全面负责原子弹研究,因为他是全才,不仅精通物理学各领域,而且对化学、金属学和工程制造也有全面了解。
但博学多识只是大才的基础,如何灵活应用才是最终目的,沉敏而多思很重要。在各门学科的借鉴中,直接地生搬硬套往往没用,有时 ,一点点思想的借鉴就是打开瓶颈的钥匙,但恰恰就是这一点点的借鉴是最难的,它往往需要对某类学科思想的深刻领悟和积累(但未必要熟悉细节),这样在需要时,才能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关联。这种跨学界的通才是人工智能难以超越的,因为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很容易涵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经验,但它只是机械的融合,如同吸星大法,涵盖不同高手内力,但却很难运用得随心所欲 ,至少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强大到可以自动借鉴各学科的思想和精髓的程度。我经常会冥想到很多不同领域思想的“巧合”,以前写过关于“缓冲”的文章,“缓冲”是计算机术语,但它对解释历史事件, 解释人类社会,解释经济现象,解释心理活动,都同样有借鉴意义。
我既不博学,也不多思,但我还是可以粗浅明白这些道理的。我们的教育功利心太严重,如文理分科本身就值得商榷,但这种话题讨论是招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