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孩子的瘫痪期,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去触碰他的心灵~ 课后感
2 小时前
....本文来自2021.07.21锦明老师亲子语音课指导......
小伙伴提问:
男孩重点大学毕业之后,却不愿意去找工作,觉得自己不够好。
对未来没有什么样的一个期望。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这个课题我很共振,直击我很多的痛点,通过锦明老师的指导我更加清楚地明白了,一个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都是在原生家庭长期被负面渗透太多匮乏的负面信息,从而被很多条条框框束缚,束缚着思维,也就束缚了行为。
如果不在这个环境学习是不会懂得这些根源性的限制,制约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制约着孩子们的人生。
而这一些都是我当前最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曾经的我不知道能量创造,现在的我知道了,但我还是没有把握把这些信息量熟练得信手拈来,口吐莲花。
我还是通过课后感来回顾锦明老师的智慧吧!
锦明老师说: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都有一种自我牺牲的非常善良的精神,我们的孩子,都是非常好的孩子。而我们又过度去强调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的话,它很大程度上不会带给我们更大的这种丰盛。这种感觉又恰恰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潜能的发挥的都是有限制作用。
太震撼了,这才是我们为什么原生家庭会无止境的被复制和延续的根源。
被束缚让我活得不自由,我的不自由又传承给自己的好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被熏陶被渗透,当今新时代的孩子们哪能经受得住这种长期的被压抑和限制,想要的得不到,不要的甩不掉让他们无法自拔,深陷其中。
因为这种自我牺牲的信念,它无法让我们舒展我们的潜能。
所以往往它就束缚了我们,让我们真的不自由,让我们也很少体会到喜悦。
我们自身的这种能量、能力无法能够得到扩展。 就是不能够有更多的兼顾,比如说我无法兼顾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以及孩子的教育。 我是无法兼顾的,所以这就是心灵的不自由。
它束缚着我们什么?它束缚着我们身心的自由,我们就体会不到更多的喜悦。
难怪孩子总是会说他很忙,尽管他也没有做什么。
就因为这种模式束缚着心灵的不自由。
是啊,听话的孩子更能够潜移默化地被父母的这种匮乏想法影响。
从小受父母匮乏的负面渗透,让孩子从小就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学习,也很少得到认可、感赏和表扬。
孩子表现好是应该的,甚至好还要更好;孩子表现不够好是不应该的,要立刻纠正。我用“心中的放大镜”把不够好的越看越大,久而久之我和孩子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不够好上、结果就导致习惯性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比不过别人上,永远都把自己放在不够好的位置上。
我让孩子常态性觉得自己不够好,当然就觉得沮丧,自我价值感就低落。
这个就是我给孩子原生家庭的模式。对他影响大的就是我们总是去激活自己现状的不够好。
将一些事情都往匮乏的方面去想已经成为对孩子的固化式的影响,他养成这种思维的习惯,它就会有这种行为的习惯。
明白了,因为有了那个因,才会有这个果。
孩子他有这一段瘫痪的过程,我们父母要将它看成是孩子走向他想要的未来的一个准备的阶段。
老师的点拨对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说得真好,“将它看成是孩子走向他想要的未来的一个准备的阶段。”是哦!这个准备是如此的丰盛,内心洋溢着阳光,充满爱意。谢谢老师,我学习了。
父母应该怎么做:
第一步 必须接纳现状,先调整好自己。
第二步 我们要去破除孩子的顾虑,将他的焦点来从这些条条框框当中把他给解放出来。
通过老师的指导我才知道,一些匮乏的想法虽然在国学方面是被倡导的,但是在创造方面原来它是偏匮乏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它是束缚一个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匮乏的一面。
因为都是为了替别人着想,都是处在“不得不”的一种感觉基调。
所以他的心灵不自由,也没有得到多少的喜悦,他觉得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然后他也不会觉得他这样子做是很棒很行,很了不起的。
因为他觉得这是应该的,他不这样子做的话,就是不应该的。
所以他做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他的能量是没有多大的流动的,他都是为了应该去做。
没有能量上的流动,感知力就弱,就没有动力。
这个应该和不应该的事情我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不知道做了多少了,反正我是用了很多年做了不少。
锦明老师说:
因为之前孩子都是为了应该去学习,他也没有机会去触碰他的心灵。
所以他也不知道他的热情所在,现在正好是孩子开始去触碰他的心灵,看看他自己的热情所在的一个很好的时机。
在孩子的瘫痪时期,父母如何引导他去触碰他的心灵。
我们做父母的就是要在孩子没有方向的时候,给出一个大方向去指引他,让孩子感受到有力量感、方向感,孩子才会更加愿意踏出去。
第一步:
父母先调对能量做好自己。
重新开始进行心理建设,帮助孩子在能量的层面去打好基础,让他开始去接纳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
鼓励孩子不管他从事什么事情,他做什么事情,只要他有兴趣的话,他有热情的话,他就能够把它学好,他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去开创他的人生。
父母就是陪着孩子去看看孩子的潜能去到哪里,他的能力去到哪里?
第二步:
鼓励孩子去体验,就是放下所有的这些条条框框。
告诉孩子,目前不是挣钱的时候,也不是挣名声的时候,不是挣名利的时候。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探索自己,选中有热情的方向的时候。
老师用“三圈理论”概述了跟孩子讲要做的事情,给孩子明确了方向和目的。
三圈理论:
第一个就是自己喜欢的。
自己喜欢的就必须自己要多去体验才知道,这个东西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第二个就是自己擅长的。
首先你喜欢你就会擅长,你喜欢做,然后做多做久了你就会熟练,熟练你就会擅长。关键就是你有热情。
第三个就是市场需要的。 也就是说对市场是有价值的。
我很激动老师为我再一次敲开了这一扇窗,感动的泪水情不自禁的往下流淌。我能跟老师一起学习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老师把一个人怎样从起步开始该有的一种心理建设讲得入心入脑。
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现在目的只是去探索,看看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第一种方式
用平台来成长自己,拿别人的工资来补偿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第二种方式
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看看相关工作的机会,它是否能够给到我们成长?是否能给到我们一个能够体验的机会?去看看行业是否能够得到我们心灵上的满足?它是不是在我们做的过程当中能够给到我们喜悦的感觉?美好的感觉? 它是否给到我们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三种感觉: 使命感、成就感、乐趣。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
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找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去找一些实习的机会去体验,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去体验每一家公司。
要把焦点放在自我的体验上。不要怕被拒绝,得就得不得就拉倒,去找另外一个。
你有选择这个公司的自由,这个公司也有选择你的自由。你是自由的。 你可以去自由的去选择,去体验。
通过不断的去体验,来不断的成长自己。你体验的感觉好,你的能力提升得很快了,你的格局更大了,那你可以去另一家格局更大的公司,甚至你自己去开一家公司。
通过老师的点拨,我也跳出了那些被绑架的条条框框,我也看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孩子的潜能一直都在,只是被我们的一些烂故事烂模式给绑架了,才束缚了孩子的潜能的发挥,所以孩子永远都可以变得更大,更强,更喜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