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荣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从鳌湖老村牌坊进去一直朝前走,就可到达启明街。鳌湖老村里有老一村和老二村。村里烟火气息浓,各种小商铺、小食店琳琅满目。
此时,恰逢湖南小碗菜餐厅开张,门口装饰得喜气洋洋。我掏出手机一路走一路拍摄。蓝天佩着白云,随便一拍便是风景。
或许是许多人去上班了,村里的人流并不多,偶有小汽车从我身边掠过。不知这条路为何叫启明,是因为在村里半山腰有一个百年老校启明小学而命名么?
一路走一路拍。我想,著名的版画家陈烟桥先生应该经常来老村玩,因为他小时候就读于启明小学。
村民们是热爱生活的,他们的门前有许多的花,各色的簕杜鹃花竞相开放。几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花儿在阳光的照射下,让我难以分辨哪朵是花,哪个是蝴蝶。
我向村民们打听启明学校在哪个位置,村民告诉我学校在鳌湖艺朮村党群服务V站背后的山腰上。
顺着启明街道朝前走,右手边一个诺大的人工湖,这应该是客家人村前的湖,若遇天干火灾,湖里的水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这时,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从湖前走过,听说他们刚从山腰下来,或许是去参观了启明小学。
这里有李氏祠堂和巫氏袔堂,两个祠堂的门都关闭着。我只能从斑驳的墙壁与青砖黑瓦中去想象它悠长的历史画卷。
在歇脚屋,这里是鳌湖艺朮村党群服务V站中心。义工巧珍热情接待我,问我带有水杯否,让我喝点水,再歇下脚。
歇脚屋并不大,里面有人三个人在看书。充满书香气息的歇脚屋让我有朗诵诗歌的冲动。我拿出《孤单茶花》书朗读了《深圳有条启明街》,让义工帮我录了视频,还拍了照片。
朗诵得正起劲,天空忽然下起了雨。雨儿它是故意来与我读诗之声敲打节拍吧。我告诉巧珍,我也是义工,不过服务学时不多。她说她己经服务三千多小时,前不久拿了优秀义工的证书。
行走于沿坡而建的巷道中,随处可见白墙灰瓦、清幽小院,还有碉楼的高耸墙身,排屋的斑驳外墙上则有各种壁画。
如今,村中已有数十位全国各地和海外艺术家进驻,利用老建筑为工作室,潜心于油画、版画、雕塑、戏剧和书法等创作。有些老排屋院落里摆着太阳椅和茶桌,相当惬意。
村里有雕楼和私塾学址,这是光绪年间的私塾学址,墙上面贴有标识,为不动产文物。有两个年轻人在比划着,他告诉我在不破坏原有的旧址,打算做咖啡馆。
继续前行,来到半山腰,启明学校就在这里。诺大的铁门将学校围了起来。举起手机,将黑色隽永的四个大字定格其中。
据悉:著名华侨李光昌1927从牙买加带着儿子8岁的儿子李月波回乡上启明学校。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启明学校代表的是一种光明和希望,通过传播知识,让年轻的一代觉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一座小的楼,存载了一百多年学校的风云变幻,大门紧闭,我只能站在外面凝望与端详。想起谢亚凡诗中的句子:这条街叫启明/山腰还有叫启明的百年老校/一拨拨孩子下山远游……
我将手机贴近瓦的缝隙,拍摄门框上的对联。
启蒙养正初基立,
明德新民远到期。
对这副对联:我理解为开启明天。明天,是光,是希望。这里的种子只要深植沃土,必定会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真想进去拍学校全景,再登上二楼观看古村的全貌,再聆听充满童音的朗朗读书声,还有学生们嘻嘻哈哈的笑声。
历史苍桑 在启明街,会有说不完的奋斗史,爱情史,革命历史故事,期待有人讲,有人听。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