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场寒流,让人感受到了四九天的酷寒,与近年来的暖冬“吹面不寒”不同,出门就是冷冽的寒风扑面,首当其冲的就是面颊与耳朵,多年不用的耳罩、围巾排上了用场。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9478/08cde3609cc04d92.jpg)
农谚有云:“三九四九,冻破石头”言及三九四九是恶九,是数九寒天中最冷的一段日子。小时候怕冷,最讨厌这样的严冬季节,萧杀之气笼罩着整个世界,把生命的色彩转换为灰白。视野所及是冰冷的石头,枯槁的草木。脚下是厚厚的冻土层,光秃的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树杈上随处可见的喜鹊巢随着干枯的树枝晃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把窝建在高高的树杈上确实安全,可在这凌冽的寒风中,我总感觉鸟儿会冷,能否熬过这北方的寒冬。
记忆中的冬季比现在要冷,有人说是因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有人说是彼时条件所限,棉衣单薄;有人说是那时没有交通工具,进出全靠“11号汽车”(全靠两条腿走路的意思),可能这些原因都有吧。与以往相比,今人内有保暖,外有羽绒服,出入有汽车抵挡风寒,家中有大暖全天供应,生存环境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的上、下学的路上,学子们总是缩着脖子,腰躬得像虾米,有的双手交叉套入袖筒,有的双手插进裤兜,以此来抵御寒风剥夺体温。遇到极端大风天气,空气被风吹得稀薄,会有窒息的感觉,每逢此时,不得不背对着寒风,倒着走几步,侧身走几步……
细想起来确实如此,那时的粗茶淡饭仅供温饱就不错了,没有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身上又能有多少热量抵御严寒呢?
前天看到文友星之眸分享的一篇文章,言及孩子长大了,冬天衣薄,多次劝说无果,甚是担心。由此联想到她年轻时也是如此,总嫌母亲叨叨。并由此感叹“生儿方知父母恩”。
生长在北方的山区,冬季的四九天寒风呼号,滴水成冰,那时的我们出门大都把自己裹成粽子。不是不爱美,只是续命要紧。也有不怕冷耐冻的,课堂上还好,课间操如果听校长训话,要风度玩俏皮的单衣人就悲催了,鼻头、脸蛋、耳朵冻得发红,清鼻涕过河,单薄的小身板就如同寒风中疏离摇摆的枝条,我们戏称为“筛糠”有功,升任“团长”,只是这“团长”的风度不敢恭维。
如今的大街上类似的风景并不少见,有所不同的是年轻人知道裹一件棉衣,但从细条的下身依稀可辨只有外裤一条,而且很多还是破洞裤,露出膝盖,还要露出光洁的脚腕,让人看着都打寒战。显然不是父母不管束,只怕是一不留神就苗条着溜出来的。
年轻时生命力强,火力旺,也许可以抵挡一时的寒冷,只是不懂寒气入体,久而久之会给中老年时留下隐患。“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可悲的是很多人并不懂,有病必有根,哪里是一天得的病?
四季更替自有其自然规律,当暖则暖,当热则热,当冷则冷,事若反常必有妖。正如时下的数九寒冬,万物潜藏,世界混沌,有的蛰伏,有的冬眠,人类的户外活动频繁,也属自然,但首先必须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凡事都有度,爱美也要遵循自然法则,过犹不及。
活到这把年纪,对夏季的酷热难耐,冬季的严寒冷冽,也有了一些感悟。热,是让你出汗,促进新陈代谢功能;适当地受冻也很有必要,可以预防感冒。比如早上用冷水洗脸,可以刺激血管,加速血液流动,长期坚持可以提高抵御风寒的体能(老弱病残者戒),此外,还可以在天气晴好的冬日适当增加一些户外活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9478/513737e8c47a1627.jpg)
好在今日已是五九的第二天,“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尽管寒气依然笼罩着大地,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但季节已到,柳枝已经有了明显的下垂感,柔软折不断,枝节处萌生出细小的绒毛,昭示着春天的脚步渐渐走近。“春打六九头”过了这一周就该立春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遐想,眼前浮现的风景已是桃红柳绿,欣欣向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