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专家

作者: 管理顾问王荣增 | 来源:发表于2021-10-31 18:28 被阅读0次

    也是上周我在北京某企业调研后,脑海中一直想起一个词——少年专家。调研过程中,一些老员工和我反映,他们公司有一项职能是代表国家监督全国各地的工程质量,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认为某项工程质量不过关,理论依据不充分,那项目就不能开工,或者已经开展的工作也要返工……这项职责的履行要求他们工作人员要足够专业、全面、客观以及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说前面三项通过理论的学习、制度的约束往往能够取得成效,但最后一项实践经验就是必须要从实践中来,需要若干项目、时间的历练,而这些恰恰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年轻员工最为欠缺的。

    这些老员工进一步和我反馈说,因为是代表国家履行监督职能,他们作为“专家”,往往需要“板起面孔”说话,这对刚入职的年轻员有非常大的挑战——本身自己还未做过什么项目,现在要对别人的项目、别人的报告挑毛病,刚来的时候,年轻员工也是特别忐忑,久而久之,有些员工通过努力逐步适应了。而不少人也一直只是硬着头皮上,或者说是“滥竽充数”,也因为是在履行政府职能,所以下面的人(被监督单位的负责人)往往也是“毕恭毕敬”,但是一转身常常也听到对方埋怨——啥专家啊,提的都是些啥意见啊……

    事实上,对这些经历,我也有比较深的体会,我现在到客户那里,不少情况上也会被冠以“专家”,有时候想要很谦虚的回应自己并非什么专家,这主要是希望客户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或者说降低客户期望,但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完全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专家”,那么别人为什么要花钱请我去协助解决问题呢?所以,实际上也很矛盾,说是专家,各项能力远还达不到,说不是,那么对客户也就缺乏有效的交待了。

    我刚入行做管理咨询时,有幸和一位行业前辈一起做项目,这位前辈是客户及行业认同度很高的“大家”,尽管我刚入行,但是因为在客户面前经常和他一并出现,所以说是狐假虎威也好、滥竽充数也罢,总之,也经常被当作“专家”看待,享受专家的“礼遇”,而且多数情况下前辈也会有意识地“护”着我,常常也比较少“露馅”。但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自己独自面对客户时,常常就“露馅”了,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向某客户全体员工宣贯方案时,客户的一位中高层就开始“教育”我了,一是PPT的风格和颜色不太适合做宣讲,二是宣贯过程中语速过快……

    实际上,对于“少年专家”而言,往往是一个平台所赋予的一种“地位”,也并非个人想或不想的问题,而且也往往不是从言语上就能够降低客户的期望的,处在这个位置的年轻人,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尽快让自己适应这一角色,或者就被淘汰,毕竟一直躺在后面“滥竽充数”肯定行不通。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站到这个平台上的年轻人,一开始各方面素质本身并不会差,以我上周服务的这家企业为例,他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国内各大名校的博士,他们实际上一开始也并不愿意以“专家”的身份示人,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这一工作的底色……那么,那些能够由“少年专家”走向“真正专家”的人,有什么共性特点呢?据我的观察,他们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是致力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实践经验的实践和积累。

    所谓“专家”,本质是指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对某一门学问要达到专门研究的水平,除了投入足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通常来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阶段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而且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相较以往,刚毕业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相当可观的,再加上很多公司内部也有规范的知识管理平台,也因此理论学习基本不是大问题。以我们公司为例,尽管刚毕业的学生刚入职基本不知道“战略规划”是怎么回事,但是仔细研究我们过往的案例后,也往往能够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完成一份60分的战略规划报告。

    但是实践经验却需要完全靠自己在工作中的新积累,这里没什么捷径,总结起来就是:放低姿态,深入一线。我前方提到的客户较早前做过一个对照实验,他们让一部分人来到公司后,一心只做“理论专家”,不去一线实践,任何场合出现都以“专家”身份示人,另一部分人来到公司后,直接投入到被他们监督的单位的项目中去(借调),在一线做具体的工作,这一设置通常是2-3年,第四年开始,都回到“专家”身份,通常到第五年、第六年的时候,他们发现,后者更为全面,也更自信,更受客户尊敬。因此,如果有机会,少年专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去现场一线历练。事实上,以我所在的管理咨询为例,那些有过2-3年管理经历的人,从事起来往往也更得心应手。

    实际上,除了保持积极的实践外,在这些专家身上还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其一,良好的沟通能力。事实上,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对某些领导有深厚、独到的理解,而要能够让别人真正感觉到他们的“厉害”,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们一方面能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能够通俗易懂的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据我的观察,那些“不明觉厉”的专家多数情况下也是停留在“不明觉厉”,实际上,他们自身也往往“委屈”,因为懂他的人太少。其二,开放谦虚心态。正所谓“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现代社会,之于大多数“专家”们所处的领域并非“武”,那么“人外有人”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状态了。事实上,我接触到的专家多数都开放、谦虚,开放是指相信人外有人,相信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谦虚则更多指对待他人的态度,不趾高气昂,不高高在上。

    事实上,“少年专家”更多有点“被专家”的意思在里面,而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家,道阻且长,但万不可由“少年专家”成长为“砖家”(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专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oo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