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朋友在学习写字,问我用什么毛笔好。我一时语塞。毛笔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古代文人每日必用的工具。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
如今用的毛笔,据《史记》记载,是由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去中山兔毫改良而成。
民国初期,在长沙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管竹杆毛笔,但与现在的毛笔不同,它是把颖毫困在笔杆一端的周围,用细线捆扎住。但有人说,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考古学家找到了一管毛笔实物,这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毛笔。不管那一管最早,但两座古墓都是战国时期,也不会相差太远。
去年,因叶克勤兄邀请,去湖州参加一个书法展览的评选,事后,带我们参观了湖州著名的笔庄“王一品”,湖州善琏是毛笔之乡,“王一品”湖笔当是佼佼者。老板许剑锋是王一品第十七代传人,他向我们介绍了湖笔的今生前世。1741年,王一品斋笔庄创办,如今已经是281年的历史了。
在展厅,我看见了“弘逸”、“圆健”两件书法。看落款,原来是沈尹默和张宗祥的墨宝。1963年,王一品创办222周年之际,祖籍湖州的书法家沈尹默与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走进王一品,与老师傅共话湖笔工艺振兴,高兴之余,两人用湖笔分别留下“弘逸”“圆健”两件墨宝。
令人诧异的是,一支湖笔的完成,居然要经过前前后后120余道工序,没有一点内心和细心,这120道工序恐怕是吃不消的。据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赵孟頫不仅精于丹青用笔之道,本人还亲自制笔:
相传赵松雪能自制笔,取千百支笔试之,其中必有健者数十支,则取数十支拆开,选最健之毫并为一支,如此则得心应手,一支笔可用五六年,此其所以妙也。
但最近五六年,书画界似乎不怎么钟情湖笔了,原先名不见经传的江西毛笔成了后起之秀,再加上营销手段好,书法家趋之若鹜。我在七年前在杭州买了很多的“汉笔坊”小楷毛笔,写金农的小行书和文征明的小楷,实在是好用,到现在也没有用完,书房的笔筒里还有好几管。
启功老先生说自己的毛笔是地摊货,只有几分钱一枝,这似乎在印证“善书者不择笔”的道理,但这个时代,有几个人是能达到启功先生的随心所欲?
“我用的毛笔只有十几元一枝,最贵的也就七十元的样子。”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杭州朋友,只有这样回答。
但是,不同的书体、字的大小,当然是需要不同的毛笔的。写文征明那样的小楷,非得用健挺的尖豪不可。不过我也看到过有提着大斗笔作小楷的,笔画纤细,十分精致,不知道这位老兄是如何做到的。我平时喜欢写大的隶书,用的就是健一点的偏硬的兼毫提笔,有一种牛耳毛做的笔也好写。但我见李守银先生写大隶书时,用的是长锋羊毫,而张继先生则用和我差不多的兼毫,还有河南一个书法家,则用小笔写大字,倒也古拙可爱。可见,笔的使用的确没有定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