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久的日子都会成为过去。原以为三年漫长难熬。然而转瞬间三年已远去,且离我越来越远。突然想到人的一生也该是如此吧?
再次来到这屋子,陪伴了我们一家人三年的屋子。从起初的不习惯,嫌它的高,嫌它的味道不好,到最后一年,连星期六日也待在这里。置办了洗衣机热水器。渐渐觉得这儿越来越方便宜居。宽敞的大卧室,大大的写字台,明暗随意调节的台灯,它使我可随时坐下来阅读书写。还有厨房窗外的树和鸟,在我做饭的间隙,曾给我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和声音。还有小区大门外的对面,也新增加了两个卖菜的超市。
要和它告别了。心中感慨万千,都依依不舍起来。
再次来到这个房间,突然感到有些异样,再也不用5:10起床睡眼惺忪地给孩子做饭带饭,不用6:50步履匆匆气喘吁吁地给孩子买饭送饭,不用快中午12点的时候,下了公交,一边看着手表,一边争分夺秒的往这儿一溜小跑,一进门噼里啪啦火速做饭,不用深夜十一二点还在帮她想题,不会再有每次考试后的悲喜以及悲喜之后的做题讲题。那一堆堆的辅导资料,瞬间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
最后一次来到出租屋。把已收拾好的最后几袋东西搬下楼放入车里。知道以后再也不能来到这个房间了。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环视了一遍每个房间。碰上了门。快速的下楼梯。临走不忘记带走最后一袋垃圾。
其实,从高考前就已经开始了陆陆续续的搬家。三年中一点一点拿来买来的东西,都要在短时间内搬回去,工作量太大。越临近最后几次在这儿收拾的时间越长,一个人在空落落的房间里整理东西。面对每样东西都会牵动记忆的神经,在脑中反反复复不断浮现三年来在这里陪伴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当然最多的是书,全撂起来真要等身了,翻开每本教辅资料上书写的字迹都会看到孩子的艰辛的思考与不懈的努力。也曾责怪她,还不够用功,不够主动,也曾在心里埋怨她学习不得法,不是足够聪明。看到她的错题,又会自责自己当时没有尽到更大的责任,然而知道世间没有如果,三年努力,高考成绩较平时总还算是较为满意,聊可欣慰。再次端详每本书本上孩子的名字,不知这名字会随着书本流落到哪里。许多东西已没有多大的用处,但是仍然不舍得扔掉。从贫困年代走来的人。节俭是割舍不掉的习惯。物尽其用是对待物品的态度。一样东西不用到损毁,绝不舍得丢弃。这就导致收拾的东西越来越多。每样物品以及它携带着的记忆。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巨大的包袱。面对它常常花费掉我的很多时间精力神思。必须果断地断舍离。
而孩子,也出于和我一样的感情,不愿触碰旧日记忆,直面分别时刻,一开始,迟迟不愿收拾东西,改变屋子的样子,后来叫她一起来收拾东西,只来过两次,第一次,坐在桌前久久不愿动手,黯然神伤,只收拾了少量东西带回,第二次叫,她干脆避而不来,说是怕哭,而我却不能像她一样把事情推给别人,拖到不能再拖,也只好佯装麻木无情,硬着头皮做这些事。
终于,把需留的,需卖的,可扔的,分门别类做了处理,种种抉择如同断奶一样困难。
只是一套租住的屋子,何至于此呢?
其实,人的一生,除了这次告别,时时处处不都存在着告别吗?人的出生也就意味着告别了母亲的子宫,时间一分一秒的不停延续,我们也就在不停的告别中,告别上一秒,迎来这一秒,告别上一分钟,迎来这一分钟,告别上一个小时迎来这一小时,告别昨天,迎来今天,告别上周,迎来这一周,告别上一个月,迎来这一个月,告别去年,迎来今年,临终时,告别今生,去往他生。泰戈尔说,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为什么每时每刻的这种小的告别我们没有觉察到呢?而这次的告别却刻骨铭心呢?大概因为平时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保持着一种相对连续稳定的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每年都很相似,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昨天过去也就没有什么可惜的,没有一种变化作为参照,给我们一种停滞不前的错觉,以为变化不存在,告别不存在。只有当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一种生活状态不复存在,另一种生活状态重新开启时,才能感觉得到这种告别的存在。产生一种逝者如斯的惜别之情。
既然如此,何不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这样在告别的时候才能了无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