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比如他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 比如大家都听说过的“东坡肉”。他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他重气节、有志向。博通经史,关心时事,以图强国。21岁那年中进士,没想到刚刚踏入仕途,便卷入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风波之中。
宋朝有四代皇帝都认为苏轼有宰相之才,如果说前三位皇帝因为没有机会或者朝廷政治斗争的干扰,未能重用苏轼,到了宋哲宗,苏轼已年过五旬,是名动天下,政治经验丰富的干臣,为何不仅未能拜相,反而遭到贬谪呢?《宋史》把一切归于宿命,认为苏轼不能为相,未尝不是他的命运。
苏轼在政治上并没表现出成熟老练的特质,在性格上过于扑拙外露,在党争激烈的北宋政坛确实有些不合时宜,自然难逃政敌的攻击。
在王安石变法后期,王安石罢相,追求高官厚禄的投机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变法派。严肃的政治斗争(保守派与变法派)部分地变成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扎和报复。苏轼成了其中的不幸者。
谏官李定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他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过了七年,司马光等旧党上台,苏轼虽未能完全消除对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敌意,但又不满于司马光旧党集团的倒行逆施。也有资料记载,苏轼是因为看到在王安石变法时期百姓生活变好了,所以又支持变法了。
旧党中的一些人便把他看作第二个王安石,他在旧党中也无法容身,于是又请外调。到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日子一天比一到难过,一贬再贬,从惠州直到遥远偏僻的海南岛,后死在遇赦北归的途中。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也算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现代人总爱用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表明自己云淡风轻、看破红尘。
但我想,豁达或许不是天生的,是人在各种磨难中不得不找到出路的一个抉择。毕竟晚年的他也曾绝望地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