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

作者: 善行者无辙迹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11:45 被阅读41次

    1 问题

    人会因为吃饭前排了队而更加珍惜接下来吃到的饭吗?

    2 从狭义到广义

    单纯地研究上述问题肯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有时候尺度太小,就形不成所谓的实用性。

    然而,很多理论的起点,都是先从狭义的角度去探讨,然后再推而广之,进而形成普适的理论。如数学上的代数到函数,物理上的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等。

    3 心理学

    我们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问题。而心理学主要探讨的主题之一是行为对意识的影响。

    比如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问题,问的是,吃饭这件事情,两种场景,直接吃和吃之前等一小会儿,哪一种场景更让人对吃到的饭能更加满意?

    其实饭还是那碗饭,菜还是那盘菜,不同的情境导致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当然是个心理学问题。

    4 研究方法

    那么,研究一个问题,按照数学的逻辑,我们首先要建立模型,建立目标函数,证明模型的收敛性,然后求解。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它显然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心理学问题。但是仿照数学上的研究方法,依然可以先将问题抽象化,再进行探讨。

    5 将问题抽象化

    所谓“饭”,其实是“精神食粮”的一种象征。单纯地研究吃的“饭”意义不大,我们研究的是“精神食粮”。换句话说,我们要将“饭”抽象为“精神食粮”。

    6 推而广之

    “精神食粮”的意义比“饭”要大的多。我们学习的知识,技术,工作的事业以及其他上层建筑等等,都可作为“精神食粮”,即能够满足人们除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需求的东西。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问题的多种变体:

    1,一杯热开水自然冷却5分钟再喝,会比直接冲凉白开到能喝的温度,更觉得好喝吗?

    2,电视节目开播前插入一段小广告再进入节目,比从头到尾不插入广告,更能减少人们中途从节目中跳走的概率吗?

    3,学生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迟到了,能让学生们接下来更认真听课吗?

    4,一个公司加大招聘的门槛,能够减少该公司的跳槽率吗?

    5,移动支付相比现金支付是否能够减少顾客讨价还价的概率?

    凡此等等。

    那么,我们不妨把问题换一种方式表述:

    等待能让人更珍惜等待的东西吗?

    延迟满足能增加人的满足感吗?

    7 问题的答案

    答案是:可以。

    8 原理及解释

    欲解释以上问题,我们只需要能解释以上两个抽象出来的问题即可。

    等待能让人更珍惜等待的东西吗?

    延迟满足能增加人的满足感吗?

    如果问题的答案是能,那么,为什么?

    心理学与数学的共同点,就是其结论可以由预先假定好的一个公理进行推导而出,前提是这个“公理”得首先正确。

    这也恰恰是心理学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假定:人性都是自私的。

    那么结论就是:所有人在面对利益抉择的时候,都往往会往利益偏向自己的那一个方向选择。

    而我们研究的问题,看上去显然更像一个“公理”。那么,“公理”如何证明呢?

    心理学有很多公理,或者说,很多正确的心理学结论可以当做公理来用。所以,我们的方法就是,先找到一条能够证明我们的“公理”的“公理”,即可。

    引理1:人天生讨厌等待。

    对于这个“公理”,基本上是无可争议的。否则,以上问题都没有探讨的意义。

    引理2:人具有损失厌恶的倾向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证明“等待厌恶”。因为“等待”实际上也是一种损失。

    引理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理

    专业术语应该叫“损失补偿”机制。

    即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失之后,通常会从另一个方面想方设法地补偿回来。

    推论:当一个人受到了“等待”的损失之后,他/她会想方设法地从接下来的事件中获取相应的补偿。

    譬如等待吃饭,假如等待是“损失”,浪费饭也是一种损失的话,那他/她接下来应该倾向于更珍惜饭菜,从大群体的角度考虑,排队等待应当有利于减少该群体的浪费饭菜的行为。

    再比如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迟到了。如果等待是损失,不认真听讲也是一种损失的话,那学生们接下来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尽可能地认真听讲。

    喝热水的问题。单纯从解决生理需求的角度讲,这个问题似乎提的没有什么意义和必要。如果可以立马就喝,何必等那5分钟呢?这个问题看上去显得有些鸡肋,事实上,从延迟满足的角度讲,等待5分钟确实能让我们觉得水更好喝一些。我们后面还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电视节目问题。看广告对大部分来说肯定是一种等待而不会是愉悦身心,所以相当于是一种“损失”,所以他/她对接下来的节目应当是更认真的态度而不会轻易换台。

    公司门槛问题。这是大公司的惯用手法了,即使一个简单的岗位,也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甄选和面试流程。这个也符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理,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得到的东西,自然更加珍惜而不愿轻易失去。

    好比一个学校的社团,有免费进入的,也有收费进入的。从一年后的留人率来看,显然是收费的社团留人率更高,毕竟免费的东西失去了也不会觉得可惜。

    移动支付问题。移动支付是不需要等待的,扫码然后密码一输,钱就过去了,干脆利落,没有什么损失感。现金不一样,从手从口袋里掏钱包开始,损失感就已经降临,毕竟是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从你身上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损失感,他/她会尽可能地跟你讨价还价。

    9 应用

    以上问题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促进有利方面

    2减少恶习方面

    1促进有利方面

    比如学生上课和公司招聘以及移动支付方面。

    这部分内容是属于那种,人家不知情的情况下很好用,一旦知情,可能就不奏效了。

    2减少恶习方面

    人一旦染有恶习或者上瘾某种东西,想改是很难的。根据上面的原理,想要摆脱恶习,不是立马割断,而是增加获取过程的困难性,形成延迟满足的条件。如果获取过程越困难,你在获取过程中付出代价就越大,从而“损失感”越强,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假如说对身体,对学习,对工作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是“损失”的,那么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地少做,从而达到戒“瘾”的目的。

    10 结语

    前面说的热水问题,看似鸡肋,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另外一个问题,说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有美酒得能喝多少喝多少,现在不喝,也许以后就没机会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才能喝到更多的美酒呢?

    也许你会说,我每天一有机会就喝,这样就可以让我的一生都尽可能地喝到更多的美酒。

    答案是:这种喝法只会让你死的更早,反而喝不到更多,正确的喝法是间断性满足,保持良好的身体,活得越久反而能喝到更多。

    这一点,对于维持夫妻双方长久的婚姻生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再回到我们的热水问题。

    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它的预设,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其实指的是一种情境,我们解决了这个情境对应的场景就行了。

    那么,我们的预设是,口渴,其实是一个生理问题,这个生理问题需要用一杯水解决,至于这杯水是“热的”还是“冷的”,我们的身体其实是不关心的,甚至,当你口渴喝水的时候,你喝到的,真的是“水”吗?

    此时,你喝到的,其实只是一种解渴的液体。这种液体,跟它是是不是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它也可以是别的一种什么饮料。所以,此时你对水其实是没有感觉的,只要它能帮你解渴即可,你的关注点是“解渴”。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这里只有一杯刚烧开的100°热水,没有所谓的凉白开给你兑,是不是即使冒着被烫死的危险也要立马喝下去呢?

    当然没有人会犯这么低级错误。

    其实,生理问题都是慢性的,也即可延迟的。比如人饿了,是人一饿就得立马往嘴里塞食物否则就立马会被饿死吗?不是,饿的信息是提醒人们该去找吃的了。并且给了你七天的缓存时间。

    人有三急,也都是可忍的,只是可忍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而已。

    口渴自然也是可忍的。并且,在你忍受的过程中,口渴的这种生理反应是会慢慢减弱的。

    也就是说,在你忍受的过程中,你已经没那么口渴了。

    再到后来,对于轻度的口渴,你都不用去找水喝了,生理调节机制都已经自动调节好了并且忽略该信息。

    所以,等待5分钟,你可能已经不渴了,这时候你喝到的水,才是真正的,水的味道。

    喜欢善行无忌的文字吗?欢迎留言,点赞,分享和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延迟满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uz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