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谭
阅读本文所需的时间约为:10~15分钟。
在上节课(←点击阅读),我们了解了极简精读法的概念,但是还没有分享完。所以,这节课,我们先把极简精读的第三个理念介绍完,然后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个小目标:明确什么书我们不需要读,为阅读做减法。
极简精读法理念三:「精华是本质的延伸」
上节课我们讲到,想要掌握极简主义的读书方法,就要掌握本质。
「知识树原理」就是这样的掌握本质的工具。只有从「知识树原理」衍生出来的书,才值得读。那些没有根基的特立独行的书,99%都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知识树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必须留出30%的读书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这样做可以让读书效率和速度提升30倍。
接下来要帮大家算算这笔账:
第一,因为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我们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等于我们同时也就理解了他的所有著作。那些值得读的作者一般都会有3本以上的代表作,加上他的弟子、朋友和老师,他们都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基本价值观与核心主张都相差无几,我们至少通过了解一个作者的基本情况就可以让自己的读书效率提升了10倍。
第二,因为绝大多数值得读的好书,在豆瓣、知乎上面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书评、核心论点提炼文章,在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也可以找到这本书的解读视频和音频。这些文章、视频和音频就能够帮我们快速进入一本书的核心论点,相比于漫无目的,从头读到尾地寻找核心论点,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第三,因为我们理解了核心论点,我们在看全书目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看懂一本书的设计架构,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直奔重点章节,其他章节只要粗略带过就好。比从头读到尾,我们的读书效率至少又提升了10倍。 这三个10倍,合起来就是30倍,而我们只需要留出30%的时间来选书,100倍提升效率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做呢?
「五位一体法」之上篇:作者的知识树ID
理解了这点,下面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个「五位一体法」,通过这个方法,我们还可以更快速地从那些书评文章、音频视频里面找到我们想要的所有关于一本书作者,也就是知识树节点的最重要的信息。
「五位一体」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个大部分是作者的知识树ID部分;
第二个大部分是作者的知识点延伸。
我们先看第一个大部分:作者的知识树ID部分。
这部分包括三个要素:作者的师承关系或者他的个人背景、作者的队友和弟子、作者的对手。
这是判断一个作者的人际关系的三个维度,有了这三个维度,一个作者的知识树ID才可以被锁定。
(一)作者的师承关系及其背景
武侠小说里,高手之间过招,都要先通报姓名和门派、师承。其实,在知识领域也是一样的。硕士和博士在读的时候,同行问起你的时候,必定也会问你导师是谁。
通常而言,一本书的作者,哪怕他是一个大领域的开创者,也一定会有师承关系。伟大导师马克思创建了社会主义流派,他的导师是哲学家黑格尔;查尔斯·达尔文开创了进化论,他的导师就是他父亲伊拉斯谟·达尔文。
关于一本书的作者的师承关系的信息,我们一般都可以在书评里面找到。如果确实不太好找,我们可以翻看一本书的序言、注释和参考文献。一般来说,有些作者会在序言里提到,感谢谁给了他启发;注释里面被经常引用的话或者著作,有可能就出自他的导师;参考文献里面放在前列的重点书籍,也可能是作者导师的作品。
在这里,要给大家强调一点:一个作家、思想家的导师,不一定是他的授业恩师。有可能两个人年龄相差了几百年,大家隔空相望,某个灵感触动了对方,让对方有了全新的思路,这也是一种「继承关系」。大家不必拘泥于现实关系,看他的思想传承就可以了。
TIPS:
如果你发现一本书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他的师承关系,似乎这个人是横空出世的,先不要急,这不一定是一本烂书。有一些名人写的自传,或者他的心法总结,创业心得,可能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但这样的书有很多也是值得一读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查他的背景和从业经历。有很多创业精英、媒体记者,他们确实师承关系不明确,但他们就是很厉害,他们的专业和从业经历就是他们的「导师」。
在读这种书的时候,建议大家配合一本作者的自传来读,如果时间有限,可以查找一些关于作者自传的音频、视频与介绍文章,也是对作者的全方位了解。
但是,如果大家看到一本书,作者完全没有背景,也没有师承关系,或者只有个职称(比如说哪个大学的教授),那么负责任地跟大家说,这本书一定是烂书,不要花时间在这本书上。这样的书甚至可能是出版社编辑虚构的人物,攒出来的书。
(二)作者的队友和继承者
凡事都有例外,师承关系也不例外。有很多作者,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导师」,有些人是将百家学说融会贯通,有些人是自成一家。但是,作者一定会有队友。如果连队友都没有,这本书就连对话的人都没有,就是在孤芳自赏,也没有「学术共同体」,那么你在读的这本书一定是一本烂书。
同样的,大家也可以用和查找师承关系同样的方法去查找作者的队友。
很多当代大神写的书,当下往往还没有继承者,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牛了,后人短期内还无法超越他们,也没有人能够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不能用有没有继承者来判定一本书是不是烂书,但是我们还是要查找一下继承者,用于将来深入地进入一个领域。
当我们了解完一个知识树节点的作家、思想家之后,我们可能还会深入地读很多分支领域,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之前查找的「继承者」信息派上了大用场,我们顺藤摸瓜向下面去寻找,就会找到全新的领域。
比如你想了解心理学,先了解了弗洛伊德的情况,接下来你会发现荣格,再把荣格作为知识树节点,就会进入心理学的新的分支领域。
(三)作者的对手
绝大多数的高质量好书,一般都会有个要辩论的对手。只有罗列知识点的教材没有辩论对手。在上一节课程里面讲到过,读教材不是进入一个领域的好通道,还是要从知识树节点:作家和思想家入手。
作家和思想家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己怎样继承了前人的衣钵,怎样完善了「学术共同体」的不足,更重要的就是论证了圈子内共同敌人的错误。
就好比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华山派,一直以来都有气宗和剑宗的争端。气宗和剑宗,一个注重内力修为,一个注重剑法招式,而且都以华山正统自居,互相攻击对方是歪门邪道。
就连快意恩仇的江湖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界了。
牛顿和荷兰科学家惠更斯,都是17世纪光学大师。因为对光的定义不同,他们开启了一场光学史上著名的争论——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
牛顿认为,光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所以他的主张被称为粒子说。而惠更斯则认为,光是一种波动,就被称为波动说。1678年,惠更斯出版了《论光》,阐述了自己对于光学的定义和研究,波动说占据了先机。期间,加入波动说的还有牛顿的劲敌——英国科学家胡克。当时,牛顿正在专心研究万有引力,无心参与争论,选择了隐忍。
1695年,惠更斯去世。1703年,胡克去世。波动说失去了两大支柱,局势急转直下。而就在这一年,牛顿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奠定了科学界第一人的地位。
第二年,牛顿开始反攻,重新开启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出版了著作《光学》。这部巨著汇集了牛顿三十年的心血,他从波动说中吸取了不少成果,全面完善了粒子学说。另外,他一一列出了波动说无法解释的问题,并依次驳斥了惠更斯的著作《光论》。
最终,牛顿以一己之力,拿下了这场延续数十年的交锋的胜利,此后微粒说一直是光学研究的主流。
对于作者来说,对手非常重要。没有对手的研究,就像射箭没有了箭靶。确定了对手,才能有的放矢,明确自己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向,才能查漏补缺,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大。
前面三点,是作者的基本人际关系信息,有了这三个信息,我们就可以锁定一个作者在知识树节点上的ID位置。
「五位一体法」之下篇:作者知识点的延伸
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大部分:作者的知识点延伸。
这部分也包含两个内容:作者的核心论点,作者的著作之间的逻辑。
「五位一体法」的第一个大部分的主要作用是锁定一个知识树节点的ID,我们大体上能知道,这个作家、思想家他在一个领域或者「知识共同体」里面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还要对他的思想情况做一个基本的概括。
一个作家思想家的知识谱系,通常就是两点:他的书,和他的核心论点。
绝大多数作者,他们穷其一生,都是在「学术共同体」里面论证自己的某一个核心论点,这个核心论点会有很多分论点,但是总论点几乎总是那一个,他的著作翻来覆去都是在讲那一个道理。
就比如说胡适吧?胡适终其一生开启了中国的好几门学科,比如说在史学界他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在文学界他是考证派红学的创始人,在哲学界他又是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创作者。
但其实呢,胡适这个人他一生都在论述同样一个观点,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希望把西方那种实证科学的方法用在文史哲的研究上,不管是考证派的红学,还是怀疑古史研究古史辨派的那种历史研究方法,还是他后来的哲学研究方法,全都秉承着这一个原则。
所以如果你想要研究透胡适的所有著作,林林总总那么多文章本质上就是这个方法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验科学方法。
所以,我们掌握了一个作者的核心论点,基本上就可以对他的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的话,我们读完了一个作者的一本书,就可以以点带面地读完他的大部分书籍。
我们在提炼出一个作者的核心论点之后,可以大概用书评文章、音频、视频去了解他的其他著作,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下,每本书陈述的论点与作者自己的核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把这层关系理透彻,我们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不用再去读完作者的每一本书了。
查找一个知识树节点的「五位一体」信息,还有一个更大的用处:我们可以用其中任何一点的信息来「猜」出其他四个点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关联的。可以极大降低我们理解一个作者的难度,甚至可以通过这一个节点的信息,全盘地了解一个「学术共同体」,甚至一个领域的大部分核心信息。
什么书不要读
理解本质,选出精华的同时,我们就可以顺带「断」掉那些我们不需要的书了。「极简精读法」希望大家不要执迷于每年快速读完100本书,而是每年精读几本最重要的书,你的学习效率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的更多、更快。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哪些书从今天开始,大家就不用再去读了。
(一)查不到「五位一体」信息的书不要读
如果大家近期想要读的书里面有不符合「五位一体」的书,那么这本书建议大家先不要读。
除了这样的书极有可能是一本烂书之外,还可能是因为你准备工作没有做足,很多关键信息你还没有捕捉到。
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就仓促地读一本书,很容易陷入到内容的汪洋大海里面不能自拔。
五位一体信息就像是药品的说明书,如果说明书都没有看就吃药,很有可能不对症,而且容易产生毒副作用。
(二)「五位一体」信息重复的书,也可以不读
「五位一体法」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举一反三。
如果一个「学术共同体」里面的作者你已经用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同一个圈子里的其他人你可以不读,或者找一些文章顺带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给大家介绍一个「群簇读书法」,就是利用「五位一体」原理:重点精读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者,顺带着了解一下同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其他人,把一大片的书同时读完。
大家从今天开始,就可以尝试着用着两个方法筛选一下自己近期要读的书,你会发现,大量的书其实都不值得你花时间,把这个时间省下来,可以做很多让自己开心的事。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下节课将会详细地给大家分享「五位一体法」的实操办法,手把手教你画一张“五位一体”信息表。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