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次异地过年,发现虽都是因不同的原因导致未能回家,但全是个人主动做出的决定。今年相对特殊,为了能在适度休息后继续写作状态,便选择个人规划的小假期期间和好友短途旅行。
藏历新年和农历新年是同一天,这会使自我对这个特殊的日子多了一份情感。
在这次短途旅行中,特殊的时间节点,加上有宝藏好友同行,在不少瞬间都让自个儿感知到全新体验,拓宽了基于不同情绪的觉察和感知上的广度和深度。
【家庭-👪】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每个人所属的最初的共同体。总会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有人提原生家庭,自身也会比较关注这个话题。一直以来喜欢观察不同的人,尤其每个人的言行和背后可能的价值观,总会发现一个人根本的底色和其原生家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小时候所在家庭的氛围和家人间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长大后的很多方面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影响是越过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
并非笃信宿命论,而是发现言传身教的原始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当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别。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亲情和具体的维系方式。
在这次旅途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十个人相聚,零散互道完姓名的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共享年夜饭。间接感知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可能是因为恰好遇上春节这个节点,无意间会格外关注家庭和家人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在以自身的阅历和感受来做出反馈,由姥姥带大的四岁孩子,已工作多年和父母结伴出游的女儿,经营民宿的儿子和一直在负责后勤工作的其双亲,再者就是自己和好友。来自五个家庭的部分成员在奇妙的缘分下相聚共度除夕,越想越觉得神奇。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和见面不到几个小时的一群人共度除夕。或许是因为彼此都是相对的信息不对等,抑或是大家多少也是主动选择这一过年方式的缘故,聚在一起便可无缝衔接地畅谈种种,也丝毫没有耽搁各自不间断地和家人视频联系,似乎可以在分享中加倍喜悦,也能收获加倍的节日祝福。
当然,小意外的是,第一次发现,春晚对有些人似乎不仅仅是BGM,真的会有无比认真地看每个节目的人。以前在家里,哪怕整晚都会收看青海卫视的春晚,但都是在笑谈中当个背景或是插曲,除了特定几个节目,大家都不怎么会去关注节目本身。在记录的当下,此刻清晰地意识到在各种时空中,自我所有的见闻都会在无意识中和个人的经历对比,能做到不带上任何价值评判,但对于比较对象的理解程度却与个人经历有着很深的联系。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习惯,每次在不同的经历中,会感知到一直生活在让自我特别舒心和自由的家庭。感恩的同时会想要默默祈祷,希望万千家庭的相处模式正好是他们各自舒服的关系,这样,便能在家这个基本单位和最亲的家人这个关系中实现多样又不失温度的存在形态。
【闲散时光-⏳】
短途旅行和一直规划的长途旅游最大的不同在于闲散时光。与远距离和需各种签证的长途旅行不同,不用在交通上特别去留意时间和具体路线,只需带上悠闲的心。
【日落-🌄】
傍晚随意行走时意外赶上海边的日落,沿着马路一直向西,原本两侧都是山丘的公路,走着走着一侧渐渐过渡到了大海。跨过路边的石栏,坐在沙滩上,窥见太阳悄悄地躲在山后歇息了,留下铺满海面倒映的余光……猛然间想起初中时很喜欢的一句话,“一直向西,走到世界的尽头,去看最后一场的潮汐”。在四面环山的马尔康想象了无数次的画面,第一次如同穿越时空般闪现。想来,早已不是第一次面朝大海,可记忆线的唤醒却是在如此偶然的时刻。
~🌞~ ~🌊~【日出-🌄】
大年初一晨跑,一路跑到海边,沿着阴沉沉的海岸线准备往回跑时,已越过海天线的太阳突然从云缝中透射出一丝丝光芒,如同一盏聚光灯将海面晕染,穿透云缝的阳光随着温柔的海浪一层层抵达岸边。静静地面朝大海小冥想,念完每日份经文。喜欢人烟稀少的海滩,喜欢有好朋友相伴观赏的新年日出,在海岸用母语写的新年快乐前留影存档。
果然,大自然真是在用其“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毫无分别心地成全着我们内心的诗与远方。
-sunrise- -ལོ་གསར་བསུ་བའི་བཀྲ་ཤིས་པའི་ཉིན་མོ-【☀️-📚】
早上自然醒后坐在顶楼露天阳台,阳光、鲜花、鸟鸣声、零散的鞭炮声和狗吠声,还有喜欢的书籍和刚刚好的秋千。在阳台刚刚好的阳光中开启的《人间失格》,在小旅行的最后一天早上躺在床上抵达其终点。这是另一个未曾预想,很早以前零散看过一次,和读一本全新的书一样,在轻松闲散的时刻接触到如此多面的故事,现实生活和书中的故事刚好近乎两个极端。当然对于书中的主人公来说,并非极端,那是其用一生尝尽的柴米油盐和远方。或许是对叶字的偏爱,影响最深的人物是叶藏,在自以为聪明地读懂他人的伪装后不停地配合和不停地表演。最为心酸还是其最初的善意和后来无法掌控的自欺欺人和自甘堕落。人,一旦开始背离自己,无论动机为何,总难善终。
其实,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去伪装和表演,毕竟只要带有身份和角色,必然就附带着可能的扮演。谁都无需自诩为他人,接受或正视可能就是全部,独一无二的你,本就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关系中得到解构,与自我的相处亦如此。
-阴天的阳台- -洒满阳光的阳台-看到书中的故事好奇作者的创作心境,才知道原来《人间失格》被视为一生自杀五次的太宰治的自传。或许如同直治在遗书中所言“以往活过来,已是竭尽全力了”。在毫无道理可讲的情感纠葛中挣扎一生的太宰治可能已是竭尽全力了吧,再说个人从来不认为,活着就能无条件地匹配上生而为人。抛开所谓长度或深度,单看生命的状态,意义的附加是很私人的事情,睁眼、闭眼乃至半睁半闭都只能视为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形式,仅此而已。
-sunset- -wandering-【电影🎬】
可能和旅行期间的日出日落有关,和小伙伴一起看了三部曲before sunrise(1995), before sunset(2004), and before midnight ( 2013 ). 又一次感受到拥有一个宝藏好友是多么幸运,尤其第一部,每分每秒都是久违的共鸣。在两个主人公的表达间切换着感同身受,似乎两个人都在不同比例地表达着自我一直在思考和经历中的感触。后来的第二和第三部,同样是会带来难以复加的思绪,唯一不同的是大部分感触是在不停印证间接的种种经历和见闻。
灵魂和宇宙,性别和身份,爱情和婚姻,理想和现实,在这瞬息万变而又近似亘古不变的时间长河中漂浮着。
很多时候,不得不正视现实,即一旦组建了家庭,女性便需做到本能地去平衡如何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维系中安置个人的诗与远方。现实中看到太多女性的坚强和智慧,无奈与艰苦,不愿用无私或伟大来修饰,社会乃至制度文化建构的“女主内,男主外”及“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润物细无声式地将性别视为一个基准,定下了男女主流的生活底色。唯有付出打破现行主流分工和配套制度的沉没成本,才可能实现一丝丝的松动。
主流和建构一直并肩而立,如同影片中的“The answer must be in the attempt”最能打动现阶段的自己,没有足够的阅历和智慧来分别或是解构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但一直坚信所谓的答案其实就是此刻起你所走出去的每一步。宏微观皆如此。不相信一个人能对自己做到全部的了解,更何况对于另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
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停尝试中,在建构或被建构中尝试保持觉醒,尝试让每个个体拥有最大程度的尝试权和足以担负其机会成本的环境。
-三部曲-【音乐🎵】
在朋友推荐下,发觉一支宝藏乐队Hang Massive, 两位音乐人只用一种乐器完成全部创作。神奇的乐器名字也如同他两的存在本身般特别—— “瑞士手蝶”(Hand Pan)。Hand Pan 是由瑞士人霍那(Felix Rohner)与谢雷(Sabina Schärer)于2000发明,据称灵感来自陶罐鼓和非洲鼓。听到Hang Massive演奏出的声音清净又悠远,辽阔又温和,猛然间意识到无论你现在是什么年龄,处于怎样的人生阶段,世间一直都会存在无数维度的灵动等着你去欣赏呀。要抱有期待!要不停发掘!要有欣赏的心!❤️
-Hang Massive-【END-☀️】
结束极度悠闲又些许压抑的小旅行,现实思考和虚构表达在相互转换和交叠。独一无二的一次旅行,独一无二的2019年春节。存档完,带着全部的思考和感受,切换生活节奏和状态。The answer will be in the attempt. Feel every momen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