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一座城,一棵树,城是金陵城,树是梧桐树,见证了宋家三小姐和蒋公的爱情故事。紫金山上,法国梧桐串起的旷世项链,中间似蓝宝石的点缀物,正是美龄宫。有人说,这是蒋公送给宋家三小姐的浪漫“表白”。
美龄宫四月,金陵城樱花淡去,梧桐絮语,思绪飞舞。
宋家三小姐出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教会女中蓬勃发展的时期,宋家三小姐幼年曾在中西女塾读书,12岁时跟随姐姐宋庆龄来到了美国,后来她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Wellesley College),主修英国文学和哲学,而这段学习经历恰恰成就了她的一生,为她的外交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至今,在百余年间,从韦尔斯利走出了众多风采奕奕的女子,除了宋美龄和希拉里,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都毕业于此,韦尔斯利女子大学致力于为立志改变世界的女性提供一流的教育。
希拉里在自传《亲历历史》里曾回忆韦尔斯利带给自己的转变,“完全的女子学院让我可以专心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培养课外领导能力,在男女兼收的学校恐怕没有这样的机会。女生不仅负责所有的学生活动,而且我们敢于冒险、犯错误。回忆韦尔斯利四年,我几乎没有什么遗憾。”
韦尔斯利女子大学(Wellesley College)百年的沉淀使得韦尔斯利成为国际知名的顶尖女子学院,受到世界的瞩目和认可,根据今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U.S.News)推出的全美文理学院排名,韦尔斯利学院作为排名最高的女校,名列榜单第七位。
就在国外女校办学风生水起的时候,中国的女校却几多波折。1844年,来华基督教女传教士艾迪绥(Mary Ann Aldersey),在浙江宁波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学——宁波女塾。在这个长达千年都赞成女性进行“家庭教育”和“闺塾教育”的国度,办公共女校,阻力很大。初期,为鼓励和吸引女孩前来学习,女塾不但免收学费,还贴补贫困女学生家用津贴,甚至靠收养弃婴维持办学。
到后来,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证,通商口岸增多,教会女学逐渐深入内地,进入正规的女校接受教育逐渐成为富裕家庭女孩的“专利”。教会女学的课程从最初围绕《圣经》,到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经典相结合,课程设置渐趋完善全面。
20世纪初期,在“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中,中国民间开始自办女学堂。民国政府建立后,中国自办女子学堂发展迅速,女学生人数呈数十倍的增长,至1915年,全国已有3766所女校,女学生人数有18万之多。
究其原因,孙中山和蔡元培对女学的态度起主导作用。1912年,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成立庆典上发表演讲:“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想来多不注意,固有学问者甚少。”蔡元培对女校的支持来得更早,1902年,他在上海发表演讲:“欲造此完全之中国,非独当责之凡为男人之人,尤当责之女子。”
新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式的思想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展开了对“三从四德”教育理念的批判,要求大学“开女禁”。邓春兰上书推动大学开女禁,到1922年,全国各地高校(除教会大学)共招收女学生665人。
“开女禁”运动冲击了平民女子的思想,大批平民女子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到1922年,女学生数量就高达41万之多,比民国初年增加了2倍之多。到1949年,仅北京就有女子中学15所。女校教育系统,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女性,如张爱玲、宋氏三姐妹、林徽因、谢冰心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仿照苏联工业技校模式,对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高校进行调整,民国时期的女子高校逐渐被传统高校合并、吸纳,而成为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大批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直至1976年,十年“文革”期,中国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校教育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使得教育事业处于混沌状态。1969年,全国所有女校全部取消,被改为男女合校,女子学校消失殆尽。
改革开放以来,中断二、三十年的女校开始逐步复苏,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独立女子本科院校(包括学院级别)有9所,在大陆地区的女子中学可达25所,这其中就包括蜚声海外的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有良好办学声誉的无锡第一女中、秉持“崇真求实”校训的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及金陵城第一所女中汇文女子中学。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留声机里的老唱片,飘着《夜上海》悠扬的曲调,城隍庙的茶楼里,茶客如云,茗香醉人。南京路的街头车流如水,灯火璀璨。旧时的上海,商埠开放,华洋并处,这十里洋场,也是奢靡繁华之地。
穿越一个世纪的繁华,阅尽千帆后,蜚声海外的百年名校上海市第三女中学于1981年率先恢复,秉承女校一脉相传的品与格,在新时代以“雅育”为培养目标,期冀女孩志趣高雅、学识博雅、形象优雅。
一曲《无锡景》唱不尽无锡的旖旎风光,在这悠悠歌声中,恍然如梦。无锡,杨绛先生的故乡,说来别有一番意韵。春临太湖尝鲜,夏驻鼋头渚避暑,秋坐惠山脚品茗,冬去梅园赏梅,无锡,有山有水有佳人。
无锡市第一女中民国时期,无锡市第一女中的前身无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成立,解放前就有良好的办学声誉,当时社会评价:女中风气醇厚,学生相互砥砺学行,毕业后均能自立于社会。2006年,无锡市第一女中复校,致力于塑造蕙质兰心的新女性,培养端庄淑女,智慧才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位于长江之畔的镇江,在朝代更迭中已跨越三千多年。北固山的气魄,长江水的豪情,西津古渡的沧桑,映照得这座江南城,古朴而富有内涵。
这座江南古城中,有一所百年女校——镇江崇实女子中学,古朴而又文艺的西式建筑,似乎在诉说它的前世今生。崇实女中,最早可溯源到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在镇江银山门基督教堂创办的女塾。岁月绵长,经历百年沧桑后的崇实女中于2013年复办,在新时代秉持“崇真求实”的校训,培养以“独立、关爱、知性、优雅”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女性。
镇江崇实女子中学金陵城中,小红山上,远东第一别墅,朱红色的梁柱,绿色的琉璃瓦,古典韵味十足。四周林木藏盛,百花飘香,民国往事虽已随烽烟去,再去回味那有温度的故事,依然唏嘘不已。
时光悄逝,旧梧桐年年有新知。梧桐树下,等你归来。汇文女中,从最初的沙小姐学堂到如今的汇文女子中学,走过了130个年华,百余年的校名更迭,凝结了丰厚的文化积淀。2016年,一个华丽转身,开始以南京唯一的女子中学“南京汇文女子中学”的全新姿态面向大众。面对特色化教育的时代需求,汇文女中将“汇中西文化 书美丽人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期冀女孩成为既具有中国灵魂又拥有世界胸怀的现代智慧女性,以优雅的姿态走向崭新的人生。
南京汇文女子中学古今中外,女校的成立与发展都起到了开启民智、提高女性整体素质的作用,也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女子教育不可小觑。曾经接受女校教育的名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优雅符号,女校成就了她们绚丽的一生。新时代的女校,在历史中汲取能量,重新定义女校的理念,培养女孩独立自主的气质,促使女孩形成完整的人格,也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优秀的女性。
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想的女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们期待女孩养足智慧、忠于理想、勇敢探索、结交真我,成为一个拥有女子力的人。
女生教育,女生研究,任重而道远。
道阻且长,我们也将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