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高楼”“望尽”“天涯”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凝聚成了一股悲慨的情怀。
王国维把这一句和其他两首词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便成了古今成大事业和大学问者一定要经过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被视为第一重境界,比喻正在探索寻觅真理的道路。
第二重境界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已经处在苦苦的努力和奋斗中,在迷茫中不懈地追求着。
最高境界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找到真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bdc9a9dfa0845601.jpg)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晚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婉约词,描写的是伤离怀远的主题,表达闺中人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但在某些方面又超越了传统的婉约词,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这与诗人作为士大夫的身份、经历和个性有关,同时也与北宋初期婉约词风的盛行有关。是士大夫情怀与婉约词风彼此融合的结果。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夏天,这一年,王安石在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的任期已满,回老家江西临川,途径越州(今浙江绍兴)时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诗人正值三十而立之年,胸中抱负非常人所可想象。
王安石有卓越的才华、高远的眼光、宏伟的志向,以及不同流俗的胸怀,才能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b9b1c6a59e1bb2ee.jpg)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远。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这一年五十五岁。诗的开篇两句,出现了三个地名:江苏南京的钟山,江苏镇江的京口,江苏扬州的瓜洲镇。
王安石应是从南京出发,经京口抵瓜洲镇。回望钟山,重峦叠嶂,所以诗人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首诗并不复杂,三四句最为著名,尤其是"绿"字用得尤为精当。
据说,开始时用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然后改为“过”字,之后又改成“入”字,再之后又改为“满”字,最后才确定用了“绿”字。
"绿"字有动作,有颜色,有诗意,将无色无味的触觉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春风,诗意顿时豁然开朗,焕发出新的意境。
从中我们也能感觉到王安石强烈的个性与独立的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35500/ca28990b25923ac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