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对莘莘学子而言,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千题万疑日日解,伴灯奋笔纸十斤。进考场之前,是踌躇满志的高三学生。出考场之后,是意气风发的准大学生。而初三学子,也将在这个月中旬的升学考试后做一次人生中重要的双向选择。
不容忽视的是,大概从三、四月份开始,一些教室里会陆续有课桌空出来,另外,也会有同学在成绩出来之后选择放弃。

自从参加工作后,我时常梦见自己重读高中,目的是重新考大学,有时候甚至梦见从初中开始重读,那些未能及时学懂的知识、完成的作业在梦里困扰着我。我在想我是对当年就读的大学不满意吗?说句心里话,其实并没有,但很明显,我潜意识里有这个想法。我也会在梦里觉醒过来:为什么非要重新考大学呢?考研不就行了吗?不过很可惜,当年的我并没有选择考研并努力去备考,而步入社会之后,早已有心无力了。
所以,那些过早步入社会的人,他们后悔当初选择放弃读书了吗?我敢肯定的说,有很多人是后悔的,但有些人是迫于现实做出的无奈选择,还有些人则是因读书辛苦而主动选择放弃,我想对那些想主动放弃的人说:同学,趁年轻多上几年学吧。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增加就业筹码
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而依靠什么手段生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理想的工作,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待业的状态,因此会有人质疑读书的意义: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毕业,却和当年辍学的同学一样在社会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甚至在肄业同学的手下给人打工,读书反而耽误了他们的人生进程。
这是把读书的益处完全等同于短期内肉眼可见的物质收益,而从长远来看,多读几年书所带来的工作机会确实要多一些。

当今社会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看不起某种职业,但是每年参加选拔考试的人数却不断攀升,有些岗位可谓是“千里挑一”,其中还不乏瞧不起这个职业的考生,既反映出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又反映出人们在择业时,“性价比”也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就像人们背后对有钱人不屑一顾,当面却笑脸相迎,而且一有发财的机会,谁也不会错过,当个有钱人到底有什么不好呢?他们既可以出手阔绰,也可以勤俭节约,而穷人就只能勤俭节约。可见,你拥有的多一些,选择面就大一些。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很多工作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就连小县城的某些职位都只招收硕士研究生了,而且对所学的专业、考取的证书都有要求。而那些不错的企业,招聘也讲究“根正苗红”,包括毕业于哪个学校,是统招还是自考,在学校时表现如何等等。
有个哥哥,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南下去做销售,很多年过去了,虽然事业没有明显的起色,但我不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失败,因为在当初择业的时候,除了销售,还有不少其他岗位可以任由他选择,他不过是遵从内心选择了销售。而当我们走进人才市场时,会发现除了销售,可以选择的其他岗位少之又少。
以前有个QQ好友,从哈工大毕业后,校招进入一家国企,据说月薪八九千,工作还比较清闲,当时的我对此有些不屑:哈工大又怎样?国企又怎样?还不是与“事业有成”相差甚远。后来才明白,我连那家国企的门槛都够不着,而所谓的“清闲”,或许是他工作效率高,另外,那些看似清闲的工作,其实蕴藏着更大的机会。
磨炼坚强意志
人的一生,会遭遇很多挫折,比如意外、变故、生病等。
上学,是我们最早去接触的事情,可能课堂枯燥,听不进去;可能老师碎碎念,不胜其烦;可能同学之间有摩擦,不想再看见他们;可能对书本确实不感兴趣,只想早日奔出学校......
如此种种,是上学路上的荆棘,其实对应到未来工作中,即是工作枯燥,没动力干下去;老板喜怒无常,很难伺候;同事之间勾心斗角,毫无情义可言;工作干起来费心费力,只想早日退休......
能早日退休吗?当然不能。能辞职不干吗?肯定能,但是接下来面对的不是生活的捉襟见肘,就是再次择业难。
上学路上的酸楚对应到未来日常生活中,则可能是无疾而终的恋爱,可能是满地鸡毛的婚姻,也可能是突然暴发的灾难,还可能是黑暗的瓶颈时期,无论你如何竭尽全力,生活回报给你的仍旧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就像读书时期,任凭你多么刻苦用心,成绩总不见长进,你可以说你不适合读书,然后挎着包潇洒的走出校园,但你能说你不适合活着吗?可以,但你的选择只剩一项了。
通过观察发现,那些尽心读书的孩子,后来过得都还将就,最重要的原因是,读书练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力,他们能够把冷板凳坐热,能够抵御严寒酷暑,能够在枯燥的题海中寻找乐趣,能够知耻而后勇,而那些经历过复读的学生韧性更强。我们不难看到,很多生活条件越差的孩子读书越厉害,为什么呢?因为相比生活中的苦,读书的苦算是苦中带甜了,那甜是对未来的希望。

《翻山涉水上学路》是一部世界纪录片,讲述的是肯尼亚、尼泊尔、西伯利亚及秘鲁最边缘地区孩子们的上学路,他们要走很长的山路,历经重重危险才能到达学校,回到家还要像个小大人一样干农活,相比较我们的上学路,已经好走得多了。
参悟生活哲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紧密相连。
小学课本上的《小马过河》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与我们自己的体验会有些微的差别,因为个体具有差异性,这与我们高中政治课堂学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启示我们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实践是关键。

初中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浑身发抖地跟着几个孩子走在悬崖边上,不敢往下看,因为距离崖底很遥远,一旦脚滑摔下去即是粉身碎骨,而距离崖顶的路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最后“我”是怎么下来的呢?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站稳后再走第二步,就这样一次一步,简单动作重复做,不停下来胡思乱想,最后,“我”安全的着地了。
当你面对重大挫折时,如果想到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要不停的往前走,别停下来害怕或者悲伤,过一阵子你会发现,你竟然奇迹般的走出了那个泥潭。

如果你再想到《塞翁失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风雨过后,会有绚丽的彩虹;而天上掉下的馅饼,好吃但是个诱饵。
大学期间的法学课堂会讲授很多法律常识,比如出借银行卡是违法行为,有人说借用一下你的银行卡过路,并给你一些报酬,确实不会给你带来损失,但他可能是在逃税或者躲债,一旦追究起法律责任来,你也难脱干系;比如你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也支付了购房款,甚至还搬进去住了,但这个房子还并不属于你,因为不动产的权属变更以登记为准,即是要办理了产权过户手续之后才属于你,如果你知道这条法律规定,你就会催促他尽快过户,避免一房多卖造成的麻烦。
生活中那些较少“踩坑”的人,他们的先见之明是天赋异禀吗?不过是他们善于从书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遇到知识盲区,他们会主动去找资料学习。学习应该是一种惯常动作。

经常听见有家长在说,读书就像挑担子,只能挑六十斤的体力是怎么也不能挑得动八十斤的,日子嘛,怎样都能过。必须承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还不应该让年幼的孩子听见,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磨砺,还不知道以后要吃的一些苦比上学苦得多,他们只看到不上学确实很自由,而选择放弃读书,他们刚好需要一个借口:看嘛,我就是挑六十斤的体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想辍学,他父亲说可以,但你以后干什么,男孩说跟你学种地,父亲说好,那就从这个暑假开始学吧,我不要求你干多少活,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下地的时候你也下地,我回家的时候你才能回家。暑假还未结束,男孩就表示还是回学校读书吧,之后成绩突飞猛进,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不错的单位就职。
所以,他们到底是只有“挑六十斤的体力”,还是因为肩上只有六十斤,导致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误以为只有挑六十斤的体力?
人们总以为,学习该老师管,父母只管赚钱交学费和生活费,但事实上,父母在孩子的读书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孩子因为一时贪玩成绩滑落,父母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数落,导致孩子再也不愿提及学习;而只要孩子一说起要学习,父母就大包大揽,什么活儿也不让孩子干,导致孩子以为学习就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情。
适时引导
成年人有时候都会慌乱无措,更何况年幼的孩子,学校的确是个相对比较单纯的环境,但是他们仍旧可能面对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恐惧,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了,比如被老师批评了,再比如懵懂的青春期到了……他们渴望倾诉,渴望理解,更渴望有人指导。这时候,如果父母站出来,跟孩子推心置腹的谈一谈,孩子会豁然开朗,而且还能增加信任感。甚至可以建立一个秘密基地,他可以说说他在学校遇到的困扰,你帮他解惑答疑,你也可以说说你在工作中的忧虑,他帮你出谋划策。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至关重要,消除孩子对学校的抵触,他才会对上学感兴趣。不要把这些寄希望于老师,一是因为学生多,老师很难顾得全,二是许多孩子天生对老师有疏离感。
体验生活
现在有很多家长会在假期带孩子出去体验生活,比如售卖一些玩具,或者去农村种菜,让孩子感受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我不建议让孩子闭门读书,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果他觉得读书已经很辛苦了,那可以带他去捡几天矿泉水瓶,或者去田里插秧。
没有一种生活不辛苦,如果只见识过读书的苦,就放弃了上学,那就有点可惜了。
网友评论